解读民族之源:“中华”“民族”的溯源之旅
深入我们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我们的民族与起源。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身份的问题,更是关于我们从何而来、为何成为今天的我们的之旅。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不忘初心,明确我们的根。
究竟是谁首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又是谁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让我们回溯历史长河,这民族的由来。
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文化融合和地域迁徙,形成了今天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不仅仅包括汉族,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构成了这个大家庭。
华夏民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四周环绕,因此自称“中华”。这里的“中”,意味着四方之中,也有“以己为中”的意味,与“以人为外”相对。“华”字,原本代表光辉、文采,用于族名则寓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中华”一词,大约出现在华夷文化交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魏书·礼志》等史料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词的使用情况。而到了唐朝,中华一词更是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名称,更是一个文化族群的标志。
当我们谈到民族,其实质是基于血缘、地域、语言、命运等共同因素,以情感、意识、文化为纽带形成的人群共同体。让我们再看“族”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意为箭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族”字逐渐衍生出了更多的含义,如家族、亲族、宗族等。在古代汉语中,“族”并没有“民族”的含义,而是用于指称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群体。随着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接触增多,“族”字逐渐有了民族的泛称性含义。
到了近代,“民族”这个概念是从日语中引进,用于翻译英语中的Nation一词。梁启超是最早使用“民族”这个概念的人之一。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概念并未被普遍接受,各种概念的使用十分混乱。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民族”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才逐渐明确。
孙中山先生等人在清末时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在1902年使用,一开始主要指汉族。他随后提出了“合汉、满、回、苗、藏,组成一大民族”的构想。这一词汇的演变和使用,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融合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由来是一个多元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复杂过程。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身份认同、文化根源和历史轨迹。这是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基础。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独特的发展轨迹,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史。这一伟大民族,自1932年起,在国社党(后改为民社党)的引领下,开始了复兴的征程。创办的《再生》杂志,如同春雷般的声音,呼唤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自强。
张君劢的《立国之道》在1938年问世,他眼中的“中华民族”,已超越了单纯的汉民族范畴,而是一个融合了满、蒙、藏等各民族的大中华整体。他深情地强调,“世界史上之古老民族,惟有吾中华之历史,未尝一日中断。”这份执着与骄傲,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屈的精神。
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各民族在政治、法律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地位。在此基础上,国家组织专家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民族识别工作。对于民族的本质,我们以其血缘、地域、语言、文化、命运等共同性为客观依据,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民族感情及意识为主观条件。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的自我意愿得到了充分尊重,各项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
在民族识别工作中,许多民族的名称得到了彻底的改观。历史上对少数民族具有歧视性的任何称谓被废除和禁止使用。这些名称,名随主人,根据少数民族的自愿确定。如“僮”改称“壮族”,“猓猡(倮罗)”改称“彝族”,等等。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认同。
经过1977年的识别认定,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名称从此经常以“××族”的表示法出现。而那些未认定的族群,如克木人、僜人、摩梭人等,仍表示为“××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我们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在融合同发展。这一伟大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展现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林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人大学报编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来历和名来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伟大民族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