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重回初心之地,启程青春热血的建党征程
一场充满历史韵味与青春活力的发布会于近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拉开帷幕。电影《1921》的主创团队携手众多明星演员,走进这片百年信仰源地,与北大学子共同回溯建党初心。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历史的敬意。
发布会于7月1日电影上映前的5月13日举行,标志着这部主旋律电影的正式亮相。影片聚焦于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历史细节,通过青年先辈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危机四伏的形势下如何建立中国的壮丽历程。
在发布会上,电影监制、导演黄建新带领幕后主创团队,从“温度”、“广度”和“厚度”三个层面,分享了《1921》在主旋律电影创作上的新尝试。影片创新地融合了谍战元素及国际视角,以立体、丰满、细腻的方式塑造人物,令当代年轻人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体验百年前同龄人的心境和行动。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与中国的成立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发布会以北大学子朗诵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李大钊的《青春》开启,年轻的学生们饱满朝气的深情诵读,带大家重温了革命先驱们对青年的寄语和期望。
黄建新导演曾打造过多部主旋律力作,如“大业三部曲”系列。这次他选择从描摹先辈青年时代的视角来讲述建党故事,更加关注人物的“心灵”,努力挖掘先辈投身革命的“心灵源动力”。
为了呈现出1921年建党前后的真貌,主创人员花了四年多的时间,走遍世界各地,深入挖掘相关珍贵史料。影片中引入日本和欧洲的视角,以多线叙事的创新尝试,拓宽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广度”。剧组还1:1重建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等历史原址,对史实细节的追求可谓到了极致。
参与其中的青年演员们,如黄轩、王仁君等,都下足了功夫研究角色,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们不仅要在表演上有所突破,还要通过研读历史资料,理解并体验角色的心境和行动。
《1921》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代青年的一次精神洗礼。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特殊时代的先辈,感受他们的决心、勇气和智慧,从而激发我们自己的青春热血和使命感。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再现,更是一次青春的启航。让我们一起走进电影院,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那份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他,细腻地演绎了人物的丰富性。在筹备一大会议和出版《》杂志时,他满怀热血;与妻子王会悟在天台谈心时,他深情款款,担忧祖国命运时,他也会泪眼婆娑。他既有脾气,也有耿直的一面。
王仁君二次出演毛泽东,这一次的挑战前所未有。他将展现青年主席的形象,这是大银幕上相对鲜见的。他在研读史料与导演深入沟通后,决定展现毛泽东的热血、细腻、接地气的一面。比如他从湖南来到上海的青涩与新奇,都将在他的演绎下生动呈现。现场,王仁君还分享了与“一大代表”们一起练习《国际歌》的激情岁月,感受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温暖。
百年前的一群年轻人,舍生取义的人生经历让演员们深受触动。袁文康为李汉俊的无私精神感慨万分,王尽美参加“一大”时仅仅二十出头,为革命事业奔波,病逝时年仅27岁,这激励了年轻演员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在《1921》中,不仅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还通过描绘进步女性群像,呈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立勇敢精神,鼓舞着年轻一代活出自我、实现价值。
饰演参与“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的郭子凡,在重回“五四”策源地北大时倍感鼓舞。他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思考着什么样的青春是最有意义的。而两位儿童演员韩昊霖和萱萱则现场动情地“对话”革命先贤,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发布会结束前,北京大学学生代表献唱《少年》,朝气蓬勃的合唱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活动北大学生代表向主创团队赠送了由北大法语系主任董强教授题写的活动主题“一百年,正青春”。电影《1921》以孜孜不倦的创新,力图鼓舞更多当代年轻人以澎湃的青春力量投身家国事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不懈奋斗。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青春的颂歌。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青春的力量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在《1921》中,我们看到了百年前革命先烈的青春热血,也看到了当代年轻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奉献。这部电影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青春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勇往直前,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