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排污管理归属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推进
晚霞映照下的惠城区,一幅美丽画卷正在展开。为了守护这份美好,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正致力于加强惠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规划工作。透过精准把握现状和问题,一场大规模的农村污水治理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一、治理规划与目标
至2022年底,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已经制定了宏大的目标:实现超过80%的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全区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已建农污终端设施的正常管理、设施效果的保障以及水质监测的定期实施等关键措施正在紧密推进。
二、现状洞察
惠城区的各个镇街治理情况存在差异。调研发现,惠城区基本完成改厕,农户生活污水主要包括三级化粪池出水和厨房、淋浴产生的污水。目前,已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收集管网,主要为雨污分流管网。在实际接户时,部分屋面雨落管被接入污水管网。尚未建设管网的村庄,污水主要流入房前屋后的沟渠或暗渠。部分村庄则利用灌溉将污水引入农田。
三、治理差异与模式选择
街道治理情况整体较好,但乡镇存在较大差异。江南街道等部分区域由于自然村的特殊情况,治理工作相对滞后。目前,惠城区已开展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采用纳厂和建设设施两种治理模式。各街道主要通过纳厂模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而乡镇则更倾向于建设设施模式。
四、问题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惠城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村民的主体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成为突出问题。设施建设的选址困难、土地协调难度大以及村民的抵触情绪也给治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宣传、提高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
五、未来治理的重点
未来的治理工作将优先针对生态环境敏感或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重点区域。特别是那些尚未开展治理的89个自然村,将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根据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村庄规划定位等多个因素,确定合适的村庄治理模式。
惠城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只有深入理解现状、明确问题、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才能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惠城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惠城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村庄污水治理模式规划:纳厂、建设设施与资源化利用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已成为重要议题。本次规划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规划,主要采用了纳厂、建设设施以及资源化利用三种治理模式。
对于靠近城镇且满足接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条件的农村区域,优先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对于那些集聚程度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区域,实施集中处理,确保应接尽接。对于尚未建设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点的自然村,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且周边具有农田或其他可用于生态消纳的场地的村庄,适合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而对于那些农户相对聚集、污水排放对周边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村落,则倾向于建设设施模式进行集中处理。
在全省范围内,除了部分区域采用纳厂模式外,许多远离城区的镇街因其市政管网覆盖较少,更多地采用建设设施模式,并有部分村庄适合资源化利用模式。尤其是芦洲镇和横沥镇,涉及的自然村较多,分别为53个和57个。全省共有146个自然村建议采用资源化利用或自然生态消纳模式进行治理。
对于后续的治理工作,本次规划建议优先实施重点区域内尚未开展治理的村庄。除了这些重点区域,东江沿岸的村庄因其地理位置和水环境的重要性,也将在后续治理中优先考虑。
为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管理考核办法至关重要。明确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及具体责任部门,整合资源以提高效率。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联动的工作机制以及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制定长效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确保设施一次建设、长久使用、持续发挥效用。加强宣传发动,使这项工作成为全省共同关心的民生实事工程。
通过本次规划的实施,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提升至30%,显示出我省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的决心与成果。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村点覆盖全面、群众受益广泛、设施运行常态、治污效果良好的工作目标而努力。
采写:南都记者 杨振华
摄影:南都拍客 陈华龙 共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