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发布,自贸试验区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而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创新的先行先试区,更是推动市场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环节。
自贸试验区要进一步提升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能力。作为“境内关外”的特殊经济区域,自贸试验区具有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纽带的独特优势。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视角下,自贸试验区需要强化这一纽带作用,增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力。例如,通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鼓励企业利用剩余产能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业务,解决长期与国内市场割裂的问题。海南自贸港等地区的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关税政策也为其他自贸试验区有效联通国内国际市场提供了借鉴。
自贸试验区要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就要进一步强化整合国内大市场的实力。尽管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但要把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红利,还需要打破各类低水平封闭小循环,创造要素自由高效流动的市场共同体。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创新基因使其成为国内要素配置的重要平台,通过率先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以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模板进一步整合国内市场。负面清单制度、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等举措限制了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提升了全国市场的容量和空间,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容,目前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差异化发展态势。这些自贸试验区以制度性开放引领全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在全国范围内,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开放态势构成了我国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自贸试验区大有可为。通过进一步提升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能力、强化整合国内大市场的实力,自贸试验区将在我国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自贸试验区的实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和高效运行。在西部内陆的心脏地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如一条鲜活的脉络,贯穿多个西部省份。这一创新的多式联运模式,以其高效的运行组织方式,为广袤的内陆地区物流通道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物流现代化与运输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多式联运的“一单制”更是崭露头角,成为提升物流效率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仅是多种独立运输方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了“一次委托、一次付费、一单到底”的流程重塑。这种转变不仅是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的体现,更是从单一环节流动向全链条、生态化流转的重大跨越。
为了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一单制”的潜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在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度。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亟待出台,以此为基础,我们更需要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多式联运经贸规则的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入挖掘自贸试验区激活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潜力。自贸试验区作为市场主体集聚的温床,是市场活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数字经济如春风般蓬勃发展,成为拓展市场空间、激发主体活力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考验下,数字经济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自贸试验区作为前沿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纷纷发力数字经济,浙江、北京等自贸区明确提出“数字自贸区”的发展定位。数字经济的发展让自贸区与腹地联系更为紧密,市场主体在数字经济的引领下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以跨境电商为例,这一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重塑了对外贸易流程和模式,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有机会走出国门,与大企业同台竞技。
自贸试验区具有发展跨境电商的天然优势,如便捷的通关、保税存储和跨境结算等。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例,“离岸通”平台的设立,成功破解了离岸贸易货物流、订单流和资金流“三流”分离的难题。通过引入境外的海关数据、海运数据和港口装卸数据,支持离岸贸易的真实性审核。随着数据接入规模的不断扩大,“离岸通”平台有望将服务范围扩展至长三角乃至全国。
自贸试验区的潜力巨大,不仅在于其数字化的进步和跨境电商的繁荣,更在于其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激活市场活力。随着更多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自贸试验区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