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整治农村坑塘与河道,重塑乡村生态美景
在河北省衡水市广袤的土地上,点缀着近八千个农村坑塘。这些坑塘如同一颗颗明珠散落在田野之间,而滏阳河、滹沱河和清凉江等河道则宛如绿色丝带缠绕城乡。这里正在上演一场生态变革,一场关于农村坑塘与河道的整治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近年来,衡水市高度重视水生态治理和保护工作。一场以市委市为主导的整治行动迅速展开,制定了详尽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全市上下联动,重拳出击治理纳污坑塘,清洁河道,旨在打造美丽的风景线,让水生态文明惠及百姓生活。
曾经的垃圾遍地、臭气熏天的坑塘,如今已变得清澈美丽。例如安平县杨屯村的生态坑塘,经过大力清理和投资美化,已经变成了村民们休闲游玩的小公园。这样的变化是衡水市全域农村坑塘治理的一个缩影。
衡水市将纳污坑塘整治列为重要民生实事之一,按照“全面排查、全面整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通过群策群力、合力攻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了专项工作群,鼓励分享经验做法,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监管与服务,党员干部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为完成整治任务奠定基石。
为确保措施有效,衡水市首先进行了详细的摸排调查,建立了坑塘明细表和分类工作台账。针对不同类别的坑塘,采取科学可行的治理措施,实行水、土同步治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根治农村生活类纳污坑塘污染问题。
如今,衡水市7978个坑塘已全部整治完成。比如故城县建国镇燕庄村的荷塘,不仅成了村民的“打卡地”,还通过养殖泥鳅、白鲢鱼等带来可观的收益,每年为村里增收数万元。
为了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持续延伸,衡水市实现了长效管理。每个坑塘都有一块警示牌,坑塘大小、长度、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设立“坑塘长”制度,确保坑塘保持干净整洁。同时出台了系列政策并实施多项举措来维护坑塘的生态环境。
穿行于衡水的乡村之间,你会发现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村民们对环境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农村坑塘治理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也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如今的衡水,绿水青山已经成为金贵的资源,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幸福感。在河北省,各地县市区域正在开展一场涉及坑塘和农村河道的重大整治行动。为了这次整治的深入和持久,各市县纷纷设立专项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坑塘管理维护和监测治理的持续性,避免环境问题反弹。
针对现有的有水坑塘,各地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工作,确保每一片水域的水体都稳定达标。这不仅是对环境质量的保证,更是对居民生活质量的负责。
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环保举报平台开通了举报热线,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到监督中来,对整治不到位或反弹的坑塘进行举报。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公众参与,让环保行动深入人心。
而市生态环境局的督查检查也从未松懈。他们不仅定期开展现场督导,还委托第三方进行全面核查。对于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他们会及时通报,并对长效机制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农村坑塘出现反弹现象的地方进行严肃处理,甚至启动问责机制。
这一系列的行动,让衡水市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碧波荡漾的坑塘,人与水的和谐共生,都是这次整治的成果。
为了持续改善水生态,衡水市积极推进补水河道的清理整治项目。以清凉江为例,通过输水补水等一系列措施,该河道已经基本实现水清河畅,让人眼前一亮。
而在衡水市境内,“一湖九河”的整治也迫在眉睫。部分河段的整治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如清凉江的多段已经完工,滏阳河和滹沱河的多段也进展顺利。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实干精神。
市水利局四级调研员邓义恩表示,这些清理整治工作就像打通血管一样,可以让河道畅通起来,消除隐患,改善水环境,并用于灌溉沿河农田。中水的再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既解决了污水处理的问题,又方便了农田灌溉,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赢”。
整个工程的完工通水后,效果将更加显著。新增的蓄水量不仅能让灌溉更加便捷,还能有效修复水生态,改善国考断面及区域水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邓义恩表示,他们将全力以赴,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他们还会推动河湖清理整治常态化,加大引调水力度,让衡水的水生态真正“活”起来。
来源:衡水日报。
想要了解河北的新闻,请关注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