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通来自朋友的电话打破了我平静的生活。电话中,她询问我过得如何,我则选择转移话题,询问她的近况,因为我不想让她感受到我生活中的困扰与压力。出乎我的意料,电话里的她突然爆发了哭声,原来是因为她的毕业论文迟迟未能完成,生活压力重重,让她倍感焦虑。此情此景让我思绪万千。
今天,试管婴儿网的小编想和大家聊聊关于拖延的心理问题。我们为何会拖延?如何克服这一心理顽疾呢?让我们一起来。
拖延行为,是指即使知道不立即完成某事会带来负面情绪和影响,却依然选择长期拖延的行为。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不仅仅关乎任务分配和时间管理,更多的是源于复杂的心理因素。
我们的情绪和行动意愿往往与时间紧密相关。在进行某项任务时,我们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情绪。研究表明,情绪起伏较大的人,更容易因为对自身情绪的敏感和在意而表现出拖延行为。而那些害怕展现自己的弱点、害怕出丑或失败的人也会推迟行动。比如,曾与我一起计划去美国的朋友,原本想先学好英语再去旅游,但一直未能付诸实践。她似乎没有意识到,在游玩的过程中本身就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那些过于注重当下自我和情绪的人,也会因为缺乏对拖延所导致未来后果的现实感受而忽略这些后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学会关注和接受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上一次的拖延行为而不断责怪自己,以免引起更大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我们需要识别自己内心那些导致拖延的非理性想法和认知,如“只有学好英语才能出去旅游”或“做不好这件事会降低我在他人眼中的价值”等。要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处境。
为了克服拖延的心理,我们可以为自己设定具体、可实现的小目标,并将它们分配到特定的时间段。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获得奖励,从而克服不适和拖延的心理。要知道,拖延只会让我们的生活永远慢半拍,带来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我们应该从认知和行动上改善这种状态,让我们的生活回归正轨。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面临拖延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理性分析自己的处境,并设定明确的目标,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克服这一心理顽疾,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