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健康时报记者董颖钰报道了一则引人关注的信息。在山东省德州市进行的一次进口冷链食品常规抽检中,竟然发现一批来自天津港的冷冻猪肉核酸检测呈阳性。此事迅速在公众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批冷冻猪肉的源头是德国的不来梅港,它在10月19日抵达天津港太平洋码头后,经过了一系列的转运和储存流程。令人警惕的是,这批货物在入境后,竟然在冷链状态下存活了近20天,直到在山东德州被抽检时才被发现存在核酸阳性的情况。这不仅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进口冷链食品安全性的关注。
之前,青岛疫情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证据链,表明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物体传播,并在冷冻条件下长期存活。这一事实得到了新加坡和爱尔兰研究团队的证实,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新冠病毒在4°C至-20°C的条件下,可以存活长达21天。这也进一步强调了冷链食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江南大学的姚卫蓉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食品加工环境、运输、流通、销售等环节中的任何污染都可能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特别是在冷链过程中,病毒能一直保持存活状态,当温度恢复到室温时,病毒就能恢复活性。
随着进口肉类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进口品种、来源地的日益多元化,如何确保进口冷链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在第三届进博会期间明确指出,我国肉类进口规模的增长与疫情背景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并行不悖。针对这一情况,国务院发布了相关的技术指南,提出了对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员工的健康登记制度和对外包装进行严格消毒的要求。天津市的卫生部门也提醒那些经常接触冷链产品的工作人员,他们需要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工作,以避免潜在的风险。这类人员在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产品后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触摸口眼鼻等关键部位、工作完成后立即洗手消毒等措施以降低风险。这不仅是对他们自身健康的保护,也是对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们不仅需要和企业的努力,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和警惕。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我们的食品安全,保障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