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用古老中医的智慧照亮人类健康的未来
被誉为“青蒿素之母”的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的梦想,就是深挖中医药的潜力,造福全人类。荣获“共和国勋章”后,她依然谦逊低调,心心念念的只有青蒿素的研究。
这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后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项和荣誉并未让屠呦呦停止的脚步,她始终认为,青蒿素的研究才是她一生的使命。
时光回溯,1969年,屠呦呦接手了一项全国性大协作项目——“523”任务,目标是研发抗疟药。从那时起,她便踏上了寻找青蒿素的漫长旅程。在大量古籍的翻阅、老中医的拜访中,屠呦呦和团队构建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经过反复实验和筛选,最终从青蒿中发现了抗疟的关键成分。
这一发现并非易事。在历经曲折、艰难寻药的过程中,屠呦呦和团队曾面临过无数次失败。她们从未放弃,终于在古籍《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灵感。经过大量实验,她们成功提取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并进行了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抗疟效果。
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艰苦环境下的奋斗故事,是中国科学家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真实写照。屠呦呦说,这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呦呦并未停下研究的脚步。她关心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关注其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她常常自问: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没有消除疟疾?我们还能做什么?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做好传承创新,防控新的传染病?
屠呦呦和团队正围绕青蒿素的深化研究开展科研工作,积极重要的、基础的生命科学问题。她还将部分奖金捐给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基金奖励年轻科研人员,激励他们产生更多发现和创新。
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但屠呦呦的经历告诉我们,对国家使命的高度责任感与担当也是科研的重要驱动力。她说,中国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投身于科技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期待着年轻的一代能够超越我们,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