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遇到小伤口,通常选择在家自行处理,如涂抹药水等。对于急性伤口,如擦伤、挫伤、切割伤、撕裂伤等,虽然大部分可以自行愈合,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就医。
在某些情况下,强烈建议受伤者及时就医。特别是当身体有疾病,如糖尿病、免疫不全或正在服用类固醇时,伤口的愈合过程可能会受到影响,需寻求医生的专业意见。如果伤口大量流血、看到皮下组织暴露、严重接触污染物,或者在自我护理过程中,出现伤口渗液量多、有异味、伤口周围皮肤有红肿热痛、伤口愈合无进展、持续发烧等症状,也应及时就医。
对于已经存在的伤口,应避免接触污染的水,如游泳池、海水等。因为水中的细菌可能通过伤口进入皮下组织,导致感染。特别是那些患有糖尿病或肝炎的人,更容易引发严重后果。如果可能接触到水,如洗澡或淋雨,应使用防水人工敷料覆盖伤口。
皮肤的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包括发炎症期、增生期及再塑期三个阶段。无论选择自我照顾还是寻求医疗照顾,伤口愈合的能力都源于患者本身。但有些伤口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变成问题伤口。
对于表浅切割伤口,例如被尖锐物划伤,可以使用类似“液体OK绷”的产品来黏合伤口。但如果是由于骑机车导致的擦伤,在DIY处理时需要注意几个步骤。使用生理食盐水冲洗伤口,去除泥沙和异物,减少细菌量。然后,选择合适的敷料来保持伤口在半开放或封闭性湿润环境下,以减短上皮愈合时间。
在传统的伤口护理中,人们可能使用红药水、黄药水、紫药水、双氧水等消毒液来消毒伤口。这些消毒液可能会刺激伤口,造成疼痛和破坏新生细胞。现在,医师建议的急救箱中应包含生理食盐水、无菌棉棒和人工敷料。生理食盐水用于冲洗伤口,棉棒用于吸干水分,然后粘贴人工敷料。
《糖尿病患、伤口感染 速就医莫轻心》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对于伤口的处理不能掉以轻心。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伤口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及时就医,以免小伤口发展成严重的疾病。由网友『Mr°骚年』,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咨询嘉义长庚医院伤口照顾中心黄维超医师及伤口护理师蔡馥如、护理师黄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