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是一部真正做到了全方位出色的作品,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实至名归。它巧妙地通过为逝者入殓的过程,展现了生者的真挚情感。在大部分涉及死亡的影视作品中,观众往往会感受到阴森、疏远、别扭或不洁,但这部电影却将死之不可避免的艺术化表现为一种亲切、诗意且深情的艺术境界。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丰满而立体,他们各自承载着人性的弱点——世俗、虚荣、敌视和怨恨等。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弱点逐渐被放大的人性光辉所掩盖。坚定、理解、忏悔和爱等美好品质在影片中逐渐显现,令人动容。
故事的主角大悟,一位曾风光无限的乐团演奏家,因乐团的解散而失去了工作。在生活的压力下,他卖掉了心爱的大提琴,携妻子回到乡下老家。误打误撞之下,他成为了一名入殓师。虽然一开始这份工作给他带来了超乎想象的丰厚收入,但真正让他获得成长和转变的,是其在与尸体频繁接触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全新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感悟。即使面对妻子和朋友的误解与鄙视,他的生命境界却因为这份职业而得到了爱和美的升华。
除了故事本身的感人至深,《入殓师》在细节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影片的影像采用纯净的灰色调,与影片的意境相得益彰,为了呈现这种氛围,绝大多数的外景都在阴天时拍摄。情感冲突不仅围绕主角大悟展开,每个入殓事件本身也独立展示了人的不同情感侧面,使得影片的情感内涵更为丰富。
更让人欣赏的是,《入殓师》在叙事结构上的创新。虽然有些新颖的元素加入,但并不影响观众的观赏体验。相比之下,有些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却让人如坠云雾。老入殓师的台词虽然不多,但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这无疑是表演和导演的功力所在。
在影视作品领域,日本作品同样有好有坏,但其中不乏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编导的主流作品。反观我们的影视作品市场,却仿佛被鱼虾充斥,腥臊弥漫。在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缺乏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作品。虽然鱼虾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如果我们的市场中缺乏深刻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的作品,那么我们的文艺、制度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包括我们的国民性,都将面临严峻的问题。
我们的国家并不缺乏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但与《入殓师》相比,我们的作品在专业性和敬业精神上仍有不小的差距,更不用说在文化责任感、良知、气节和思想等方面的比较了。我们在面对日本等国家的优秀作品时,应该深刻反思我们的不足,以期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