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亚洲人群的糖尿病风险:BMI并非唯一关键指标
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会议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分享了一项关于亚洲人群糖尿病风险的研究。该研究揭示了关于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些重要关联,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
翁建平教授指出,亚洲人的BMI与糖尿病存在较弱的相关性。中心性肥胖与糖尿病患病率的关联却异常强烈,远超过BMI的影响。这一发现突显了肥胖人群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人群更容易罹患2型糖尿病。
针对亚洲人群,中心性肥胖与糖尿病风险性的关联尤为紧密,而且这种关联与BMI无关。亚洲,尤其是南亚地区的人群,腹型肥胖问题更为严重。研究调查了腹部脂肪容量与体脂的关系,发现在调整了年龄、BMI和总体脂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华人和南亚人都有比欧洲男女更高的腹部脂肪组织。
这些研究提示我们,亚洲人群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的背后,是腹部和内脏脂肪组织的增加。腹腔脂肪组织增加会导致脂肪酸流入肝脏,改变脂肪因子生成,引发脂肪肝和肝脏胰岛素抵抗。脂肪在肝脏和骨骼肌的异位沉积,导致胰岛素抵抗,这一恶性循环进一步增加了这类脂肪的异位沉积,加剧了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B细胞功能受损。
除此之外,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也对亚洲糖尿病的流行产生了严重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饮食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患病率与人均GDP的增长呈正相关。中国人均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明显增加,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则明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大米的消费量与2型糖尿病危险性增加有关,这一关联在亚洲人群中尤为显著。
对于亚洲人群来说,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仅需要关注BMI,更要重视中心性肥胖的防控。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降低糖尿病风险,已成为亚洲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