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时节,跟随影友的脚步,我来到长城脚下的河北小村庄。在这里,我意外发现了那些承载着无数北方70后、80后童年记忆的老火盆,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暖意。
走进村庄里的几户人家,看到的是一些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围坐在火炕旁,火盆中的火焰跳跃着,照亮了他们的脸庞。对于河北东北部山脚下的村民们来说,火盆曾是他们冬天取暖的必需品,年复一年,年复一年,未曾离开过他们的生活。
这个古老的小山村,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以前这里的人们几乎没有烧煤的习惯,都是就地取柴烧火。即使现在,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们,虽然已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依然保留着烧柴睡火炕的习俗。每年冬天,家家户户都会储存大量的柴火,以备烧火炕之用。
记忆中的火盆,是每个人童年时光的一部分。那时的灶膛内,并不是每家都舍得24小时不断火。一天只吃两顿饭,全靠做饭时的火烧来熏炕。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那时的我们却从未觉得寒冷。
男人和家中的老人喜欢在火盆中点燃旱烟,一家人围坐在火盆旁,烤着手,聊着天,吃着红薯,那种温馨和幸福的氛围至今难以忘怀。
河北唐山一带的火盆,老一辈人说是自己家用泥做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见到的基本都是铁盆或铝盆。有的买的,有的是将旧洗脸盆拿来使用。
我家的火盆是上下两层的,上面是一个圆形开口的火盆,下面有一筒状的底座。每天,母亲都会把红薯放进火盆底座里,中午时分,红薯还是温热的,我们每人吃上一两个,这就是我们的中饭。
后来生活渐渐好了,火盆底座下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剩饺子之类的。即使过年时只吃两顿饭,火盆下的炸面丸子也是温热的。那时的冬天,虽然寒冷,但我们的心是温暖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天两餐逐渐变成一日三餐,老火盆也渐渐地消失了。似乎,在吃饱穿暖之后,冬天也不再那么寒冷了。如今,我已经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多年,但每次回想起那个北部山区的小村庄,我都会想起那些坐在火炕旁的日子,那是一种深深的怀念和亲切感。
据说火盆起源于黑龙江,自"三国时期"开始使用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极寒的东北地区农村仍然在使用它。如今见过还在用它的老人最小的都八十多岁了有的甚至九十多岁。这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年轻人不懂甚至都不认识火盆是啥。也愿这些还在用火盆的老人健康长寿!我也曾经用过农村老火盆现在想来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关于老火盆我也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你们用过农村老火盆吗用过的应该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了关于老火盆你们都有哪些回忆呢?让我们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