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心理障碍领域,除了已婚人士的性功能问题外,未婚者的恐男恐女症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社交恐怖症其实质是性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
所谓恐男恐女症,描述的是那些对异性产生过度恐惧的心理状态。男性对女性的恐惧,如同面对洪水猛兽;女性对男性的恐惧,则如同老鼠见猫般的紧张不安。由于男女交往中的个性差异和障碍,这种现象被纳入了性心理症的范畴。
那么,这种恐男恐女症是如何形成的呢?追溯至患者的成长历程,大多数都有一段独特的经历背景,但总体上与青春期的性意识萌动密切相关。在青春期,男女都会对性产生关注和的心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倾向于封闭式的管教,导致孩子们缺乏正面的性知识指导。他们对性的理解大多来源于个人环境中的观察、学习和吸收,这样的知识往往片面且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困惑。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累积,能够自然解除这些困惑;而另一些人则长期无法摆脱早年的困惑,导致成年后在性心理和性行为方面受到干扰,最终形成性心理症。
接下来是一位女大学生的自述,她曾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却逐渐患上了恐男症。她的经历令人深思。
作为一名医科大学的学生,她聪明活泼,长相出众。背后的家庭矛盾使她从小便学会了察言观色,并努力读书以获取认可。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是班级的佼佼者,备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家庭的矛盾和父亲的传统观念使她对男女交往变得过于敏感。高中时的一次尴尬经历为她日后的恐男症埋下了种子。
那天,她与父亲一同到新学校报到,遇见一位老同学时父亲与她交谈。在她尝试暗示父亲裤子扣没系好时,却遭到轻视。此时身后有男生大声吐了一口唾沫,她的尴尬瞬间被周围男生察觉并窃笑。那一刻的她满脸通红,只想逃离现场。这幕场景给她带来极大的羞耻感,她从此不再敢看男性的下部。越是这样禁止自己,反而越是无法控制。后来她遇到男生时眼睛总是不自主地往下看,甚至发展到对所有男性都如此。她开始逃避与男性的接触和交流。见到男性就紧张害怕得全身颤抖、无力、心跳加速、脸红出汗等生理反应也随之而来。她的父母无法理解她的行为,而她的学业也因此受到影响。她不敢看男老师、不敢看男同学而不敢上课的情况愈发严重。最终高考险些落榜只能自费上大学。这种恐男症不仅影响了她的学业和生活质量还让她失去了自信与安全感。这种心理障碍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同时也需要寻求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她走出困境重获自信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