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研究之旅,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这项技术的引进源自前苏联。当时新中国正值大规模经济建设之际,面对城市住宅的严重短缺和建筑业技术的落后,我们决定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苏联建筑工程专家的到来,为国内专家带来了工业化试点的启动、长远规划的编制、研究所和预制构件厂的筹建等工作。而在1959年,我国成功建造了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装配式建筑——北京民族饭店,它采用的是预制装配式框架。
随着时代的发展,六十到七十年代,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预制构件厂。到了七十到八十年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更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流水线,主要结构形式以大板建筑和框架结构建筑为主。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装配式建筑的构件预制、安装施工、连接节点和整体模型计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局限和不足,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建筑的变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基本上被现浇结构所取代。但进入21世纪以来,装配式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国内企业在吸收国外先进装配式结构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以北京民族饭店为例,该建筑的建设过程体现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相较于现浇建筑的多重优势。该饭店仅用时十个月便完成建设,其施工与设计密切协作。饭店的基础、地下室、一层及部分二层采用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标准层则全部采用了装配式建筑结构,装配化程度高达60.47%。所有装配的构件都是在预制厂制作完成的。
该建筑的节点连接采用了全干式节点技术,显示出当时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干法连接技术已经相当先进。民族饭店的装配式建筑优点显著:工期短,质量高,节约建设用地,污染少,节约劳动力。虽然该项目工程也有一些教训,如构件规格类型多、建筑装修和设备未能相应配合、用钢量大和造价较高,但这些都是后续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如今,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许多优秀企业已经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也在逐渐完善。全国正在积极推进示范城区建设,装配式建筑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中,装配式建筑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相信装配式建筑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所提到的北京民族饭店案例以及其他相关论述,旨在向读者展示装配式建筑的优点和发展前景。也希望通过这些论述,能够引导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和发展中来,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