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又称月台寺,矗立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隅,诉说着一段历史的沧桑。从五代时期起,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变迁。原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在后周显德年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经历了宋代的几次更名,最终在景德四年得到赐名承天寺。
宋时,承天寺的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榕树成荫,清风徐来。寺内出现了十景,如“榕径午阴”“偃松清风”等,每一景都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随着历史的推进,元朝至元年间,七级佛塔的建立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庄严与神圣。明朝时期,多位僧人驻锡承天寺,各有建树。到了清朝初年,承天寺经过重修,进入了鼎盛时期,那时殿宇众多,僧众云集。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清末,承天寺逐渐衰败。幸运的是,云果法师等诸法师共同发愿修葺,使寺院重获新生。到了民国时期,会泉法师住持承天寺,不仅募集资金修建寮房僧舍、开凿放生池,还邀请国内佛学家前来讲演说法。在抗日战争时期,弘一法师等人在承天寺养正院讲经时,不仅弘扬佛法,更表达了一个佛徒的爱国之心。
时光流转至现代,泉州市决定修复包括承天寺在内的一批历史胜迹。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修复工作于1984年春动工。经过多年的紧张工作,承天寺于1990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的重建,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典礼。
重建后的承天寺气势恢宏,殿堂楼阁垂檐飞甍。沿着中轴线前行,依次可见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等建筑。山门面西的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中“月台倒影”的景象令人惊叹。寺内还有五株古老榕树和七座石塔,有“榕不过墙”的奇观。天王殿前的石经幢和殿内的四大天王像都是历史的见证。而弥勒殿前的石塔和经幢更是展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蜘蛛结顶的攒尖顶重檐建筑和复杂的藻井结构令人叹为观止。
大雄宝殿前的放生池和飞来塔更是增添了一丝神秘感。据说有僧人手托双塔云游四方时突然失去双塔的下落地点最终被一位僧人在承天寺发现的故事更是为这座古寺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殿内供奉的佛像和塑像都是这次重修时新塑的妙法庄严之物。法堂内的隋朝铜铸阿弥陀佛是镇寺之宝为国内罕见之宝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佛教文化精髓。护廊上的精美壁画更是展示了佛教故事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图文转自网络仅为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希望本文能为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关于承天寺的故事仍将继续流传下去见证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流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