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金凤》古装喜剧背后的文化碰撞与反思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报道,近日开播的古装喜剧《我叫刘金凤》在优酷上引发了广泛关注。随着剧集的热播,争议也随之而来。典型日式帽子、鞋子和布料纹饰的大量出现,让这部古装剧被网友戏称为“国产大河剧”。这种日式元素的“乱入”,让众多观众感到困惑。
这部讲述仙葩村少女刘金凤意外入宫成为皇后故事的剧集,虽然定位为古装喜剧,但在观众眼中,服化道应遵循中国传统式样。《我叫刘金凤》中却出现了许多与日本传统文化元素相类似的服饰和装饰。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古装剧中的文化元素究竟该如何把握?
近年来,不仅仅是《我叫刘金凤》,许多国产古装剧中都出现了日式元素。从枯山水、金鸱吻到日式灯笼,这些元素被大量挪用进国产古装剧中。甚至有观众指出,一些剧集的非物质日式文化挪用更为隐蔽,如武士道的代表性动作日式切腹出现在古装剧中。这种明显的文化挪用引起了观众的质疑和不满。
作为亚洲最早与国际接轨的发达国家,日本文化的对外输出力度一直很大。电影服装设计大师和田惠美曾为黑泽明的代表作《乱》等经典影片设计服装,她的设计理念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影响力。即使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古装剧中的文化元素挪用仍需谨慎。制作方应该合理区分中日韩三国的文化重合部分,不能为了图省事就照搬照抄。
观众对此类现象的看法也值得深思。对于古装剧中的文化元素,观众应具备文化自信,不过于敏感。毕竟,某些他国文化元素的出现可能是为了更接近当时的历史风貌。制作方也应该重视观众的声音,对于质疑和争议给予积极回应。
除了制作方的责任外,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亚洲国家在文化交流中的某些现象。日本和韩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已经走在前列,对于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有着积极的努力。而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我们还应该加强文化交流与对话,以更开放的态度接纳和学习彼此的文化精华。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亚洲文化的繁荣发展。
《我叫刘金凤》所引发的争议不仅仅是一部剧集的问题,更是对古装剧中文化元素把握的一次反思。制作方应更加重视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差异,合理呈现古装剧中的文化元素;观众也应提升文化自信,理性看待古装剧中的文化元素;亚洲各国在文化交流中应加强对话与互鉴,共同推动亚洲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