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追求学问的人必然有他的导师。导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生来并非全知全能,谁能没有疑惑?如果有疑惑而不跟随导师学习,那么这些疑惑将永远无法被解答。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明白道理的时机比我早,我跟随他们,尊他们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们理解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同样会跟随他们,视他们为导师。我学习的目标是道理,而并非人的年龄长幼。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道存在的地方,就是导师存在的地方。
唉!师道的传承已经中断很久了!人们想要没有疑惑也变得困难起来。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越常人很远,但仍然会向导师请教;而现在的普通人,他们的才智远低于古代圣人,却以向导师学习为耻。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与愚人之间的鸿沟,大概就源于此吧?人们宠爱自己的孩子,会为他们选择最好的老师;但对于自己,却以向导师学习为耻,这实在是令人费解。那些教授孩子们读书识字、教授断句的老师,并非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如果不知道断句的方法,就会向老师请教;但如果对真正的疑惑置之不理,只关注微小的事情而忽视重要的道理,这样的人真是聪明不起来。巫医、乐师和工匠等职业的人,并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和“弟子”的词语,就会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为什么要嘲笑,他们会说:“他们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相差无几。地位低的人做导师他们会觉得羞耻,而地位高的人做导师则近乎谄媚。”唉!古代从师学习的理念已经无法复燃了。巫医、乐师和工匠这些不被君子提及的人,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圣人并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能或许不及孔子。但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更优秀。知道道理有先后之分,学术有专攻之别,便是如此。
李氏之子蟠,年仅十七岁,却热爱古文,六经之文皆能精通并习之。他不被世俗所拘限,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践行古学之道,故写此《师说》以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