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的珍贵与养熊业的兴起
熊胆在中医领域一直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药材,因此“活熊取胆”的技术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养熊业也随之兴起并快速发展。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活熊取胆”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针对这一问题,福建归真堂决定采取开放的态度,邀请社会人士参观养熊基地,以展示其取胆过程的科学卫生性。
对于这一做法,人们的心情复杂。有人赞扬归真堂的开放态度,认为这体现了其在面对争议时的进步。也有人持怀疑态度,毕竟关于熊在取胆过程中是否感到不适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在之前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取胆汁的过程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熊并无任何不适感。这一说法遭到了不少质疑。随后,中药协会在官网上公布的房书亭发言稿中,将之前的“舒服”说法修改为“无管引流取胆技术”,并强调胆汁流出时熊无任何不适感。尽管这一说法更为谨慎,但仍然有人对其表示怀疑。
要知道,判断熊是否感到不适并不容易,因为人无法与熊进行交流。我们只能从外在表现来推测其感受。在养熊场这样的环境中,员工虽然可能像动物饲养员那样与熊朝夕相处,但能否准确观察并判断其细节表现却是一个大问题。关于熊是否感到不适的问题,不能轻易下结论。
有人可能会说,无论技术多么成熟,取胆的伤口总是存在的,而且长期不能愈合。取胆时无痛,那么取胆过后呢?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提高取胆技术就忽视对动物的关爱。事实上,动物的痛苦可能会对人类产生影响。现在已经有了一些人性化饲养屠宰猪的养殖场,通过静养、淋浴、听音乐等方式让猪避免产生应激反应,以保持其肌肉组织完好,从而产出更鲜嫩的猪肉。对动物好一点,或许也是对我们人类自己好一点。
无论养熊业还是其他与动物相关的产业,我们都应该更加关注动物的福利和权益。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也要注重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毕竟,动物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它们的福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