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某些地区,两种锥虫病悄然蔓延,它们的严重程度与进展过程各异。对于冈比亚型锥虫病,感染后常常无症状,可悄无声息地潜伏数月甚至更久。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出现颈淋巴结肿大的症状,但早期并不会出现所谓的“下疳”。而罗得西亚型则截然不同,其潜伏期较短,发病迅速且病情严重。感染初期,患者可能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如高烧、消瘦、快速衰弱等,病情急速恶化,通常在6至9个月内因有毒血症而失去生命。
锥虫病的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早期阶段,被感染性采蝇叮咬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肿、疼痛、质地坚硬的症状,这是锥虫性“下疳”。在这个阶段,“下疳”可能会自行消散,但在水肿液中可能检测到锥虫的存在。
接着是淋巴血液期,也被称为锥虫血症期。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可能从10天到数周不等。当锥虫进入血液循环时,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症状。不规则的间歇性高烧伴随严重的头痛、疲劳、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淋巴结的肿大也可能发生,可能在颈部、锁骨、腋窝和腹股沟等多个部位出现。
随着病情的进展,进入第三阶段即脑膜炎期,此时患者病情严重,体重急剧下降,无法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头痛变得持续且恶化,伴随嗜睡、性格变化、精神错乱等症状。罗得西亚型的病程进展较快,而冈比亚型则可能较慢。
对于诊断锥虫病,皮肤病变、“下疳”、不规则发热、严重头痛、嗜睡昏睡、淋巴结肿大和心动过速等症状都是重要的线索。但最终的诊断仍然依赖于病原体的检测。在非洲流行区,对这种疾病保持警惕并及早进行医学检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