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心脏中,左心室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左心室遭遇心肌梗死的侵袭时,它的命运就变得尤为严峻。这次劫难导致了心室壁心肌的全层坏死,仿佛一场风暴席卷而过,留下了一片废墟。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受损的心肌细胞逐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替代,这个过程就像是城市的重建,新的建筑逐渐在废墟上崛起。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名为室壁瘤的结构逐渐显现。
室壁瘤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心肌梗死后的必然产物。病变区域的心室壁变得薄弱,向外膨胀,仿佛一个气球在充气。当心脏收缩时,这部分心肌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运动异常,无法像健康心肌那样有力地泵血。对这样的病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寻找解决方案。
对于室壁瘤的演变过程,早在19世纪末期,科学家们就开始了探索。从冠状动脉梗阻到心肌梗死,再到心肌纤维化和室壁瘤的形成,这一系列的病理过程在1881年得到了初步的阐释。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左心室壁瘤的临床诊断技术也日新月异,不断进步。
手术是治疗室壁瘤的一种重要手段。早在1955年,Likoff和Bailey就开始尝试进行室壁瘤闭式切除术。而在1958年,Cooley医生首次在体外循环下成功进行了室壁瘤切除术,这一手术为后来的心脏病治疗开创了新的篇章。如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一手术已经变得更加成熟和精准。无数心脏病患者通过这一手术重获新生,再次感受到心脏的强劲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