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女性来说,性生活后立即排尿、避免使用精子杀灭剂和隔膜等简单的措施是预防UTI再发的首要步骤。如果这些措施无效,就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佳的预防治疗方案。理想的预防性药物应该是小剂量、有效、副作用少、费用低廉,同时对抗菌药的敏感性影响较小,因为肠道菌是尿感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口服扁桃酸乌洛托品或马尿酸乌洛托品加维生素C酸化尿液,对再发UTI有一定疗效。当尿液的pH值低于5.5时,乌洛托品可以释放甲醛。但这一方案需要患者有极好的依从性和密切监测尿pH值。口服小剂量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TMP)也被证实可以有效地预防UTI的再发。
除了药物治疗,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的预防性治疗也被一些研究证实有效。长期口服呋喃妥因可能会产生包括慢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肺部超敏反应等在内的严重副作用。在使用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对于易再发UTI的女性,最常用的预防方案可能是小剂量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TMP)。除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外,喹诺酮类亦可用于预防UTI的再发。这些药物的预防性治疗对易感人群如肾移植受者同样有效。这些药物对预防后UTI也有效。
目前,预防UTI再发的疗程长短尚未确定。根据经验,一般采用6个月的预防性治疗。如果再次发作,可以考虑再预防性治疗1至2年或更长。尽管还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但对女性健康方面的其他长期不良影响仍需要注意。考虑到长期预防性治疗的副作用、患者的依从性等问题,对于具有再发感染史的女性,通常采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TMP)、喹诺酮类或其他有效药物的短期疗法。当症状出现时,即予以治疗。只有当症状不减轻或频繁发作时,才考虑其他治疗措施。
老年女性的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也有其特殊之处。绝经期后女性的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菌尿的发生率较青年组高得多。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包括骨盆韧带松弛、雌激素分泌减少以及阴道乳酸杆菌的消失等。年轻女性的症状性下尿路感染多由尿路细菌性病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引起,而老年女性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泌尿生殖系结核、全身真菌感染等。对于老年女性的UTI治疗,除了抗菌原则外,激素替代治疗等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激素替代治疗可以帮助修复泌尿生殖道黏膜,有利于阴道菌群平衡的恢复,从而降低UTI的再次发生率。对于年轻和老年女性的尿路感染问题都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制定最佳的治疗和预防方案。针对急性非复杂性肾盂肾炎患者,治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针对有症状的患者,由于其深部组织感染可能导致菌血症,因此必须采取强化抗菌治疗。治疗的核心在于立即使用敏感抗生素,确保尿路及血液中药效达到有效浓度。针对这一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而治疗原则明确且至关重要。
对于有症状性肾盂炎,抗生素治疗的三大目标是:控制或防止脓毒血症的发生和发展、清除入侵的细菌以及预防复发。为达到这些目标,疗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通过胃肠外给药立即控制全身性败血症,随后通过口服用药清除感染的病原菌,以防止早期复发。
在选择抗生素时,必须考虑到其能否有效控制全身败血症、敏感性以及是否能迅速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对于控制全身败血症,目前尚无一种抗生素因在某一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抗生素而被广泛认可。当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感染类型尚未明确时,应避免使用对某些细菌可能产生耐药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或第一代头孢菌素。
对于中度感染且无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一些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如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TMP)和喹诺酮类。这些药物在口服时也能达到很高的血药浓度。一旦病情稳定,继续胃肠外给药并无明显优势,因此完成疗程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口服这些药物来清除组织和胃肠残留的尿路病原菌,以防止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例如,如果怀疑是肠球菌感染,可以通过尿液革兰染色来确定。对于肠球菌和其他革兰阴性病原体感染,可以选择复方氨苄西林(或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进行静脉治疗。还有多种其他药物可供选择,如广谱头孢类、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
对于妊娠期尿路感染,治疗时需特别注意选药的安全性以及对胎儿的影响。常用的药物包括磺胺、呋喃妥因、氨苄西林和头孢氨苄等。症状明显的妊娠期肾盂肾炎患者应在医院接受胃肠外给药,并接受正规监护。对于男性尿路感染(UTI),治疗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年龄。
急性非复杂性肾盂肾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合理选择抗生素和使用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防止复发,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健康。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初时应用针对其他人群UTI的抗生素通常效果显著,但传统的疗程结束后,复发的情况屡见不鲜。反复感染通常意味着之前的治疗未能彻底清除前列腺内的感染灶。造成前列腺内感染难以根除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是许多抗生素无法穿透前列腺上皮到达感染部位。前列腺内可能存在结石,阻碍前列腺液的引流,或作为细菌隐匿的场所。前列腺肿大(炎症)也会导致膀胱颈梗阻,使尿潴留和膀胱内灭菌变得困难。
针对这些因素导致的男性UTI,现在的观点是至少需要4至6周的强化治疗,并进行12周的尿路清洁灭菌。可选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TMP)、甲氧苄啶(TMP)(对磺胺过敏时使用)和喹诺酮类药物。延长疗程可提高清除感染灶的几率至60%以上。
儿童尿路感染的治疗与成人相似。无药敏结果时,应使用广谱抗生素。取得药敏结果后,根据药敏选用毒性最小的窄谱抗生素。儿童急性UTI尽管短程疗法有效,但仍推荐使用7至14天的传统疗程。青春期女孩可能对短程疗法有更好的合作性,但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软骨发育的喹诺酮类药物。对于儿童复发性UTI,特别是肾内有瘢痕或可见VUR时,可选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呋喃妥因或扁桃酸乌洛托品等药物长期预防。若对常用的UTI抗生素出现耐药情况,可选用结晶呋喃妥因等药物。对于保护肾功能而言,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当前主张延长抗菌疗程并密切观察,尽量防止瘢痕增大。外科治疗仅限于经药物治疗失败的儿童。复杂性尿路感染是指具有多种尿路和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患者所患的尿路感染。这些患者的致病菌范围广泛,大部分对常用的UTI抗生素耐药。治疗时应首先纠正潜在复杂因素并联合抗菌治疗。对于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更换导尿管在治疗时也是必要的措施。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细菌尿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延缓其发生并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尿路感染及其防治——导尿管应用的特殊关注点
在医疗领域,导尿管的应用常常伴随着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风险。其中,无菌操作、导尿管的精心护理、密封的引流系统以及及时拔除导尿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尚在探索中的措施,如插尿管表面覆以银离子层等,其有效性尚待进一步验证。
全身应用抗生素可以延缓细菌尿的出现,对某些特定情况如妇科、血管外科手术以及肾移植等具有明确的导尿期限的患者,尤为重要。对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精确的临床判断至关重要。任何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呼吸困难、低血压的患者都需要立即治疗,采用复杂性UTI的抗菌治疗方案。而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尤其是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除非出现导尿管阻塞或膀胱黏膜腐蚀破坏等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
在门诊环境中,尿路感染的治疗尤为关键。及时、正确的诊治能显著提高治愈率。诊断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来进行。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鉴别急性或慢性尿路感染。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只能依赖尿镜检来做出诊断,特别是在农村等医疗资源有限的地方。
对于门诊尿路感染患者的处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急性膀胱炎和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进行随诊。
2. 大多数成年女性急性膀胱炎患者可以口服抗生素治疗。
3. 复杂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和复杂型尿路感染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长时间的治疗,并可能需要进行胃肠外抗生素治疗。
4. 对于复发性膀胱炎,小剂量抗生素预防可以降低复发率。
5. 对于无症状性菌尿患者,无需治疗。但在特定情况下,如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肾移植受体或妊娠时,应当进行治疗。
至于预后,过去对肾盂肾炎的诊断存在一些误解。随着更有力的病理诊断标准的出现,研究者开始怀疑无并发症的尿路感染能否导致进行性的肾脏损害。长期的前瞻性研究证明,感染在部分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中起到继发性作用,但这仅在有原发病如解剖异常、结石性疾病或滥用止痛药的情况下发生。对于导尿管应用和尿路感染的管理需要非常谨慎和精确的操作。
导尿管应用的特殊性使得尿路感染的风险增加,但通过正确的操作、护理和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门诊患者,及时、正确的诊治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在深入研究Freedman与Andriole的成果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尿路感染与肾功能损害之间的复杂关联。他们在追踪了长达二十五年的过程中,观察到尿路感染对肾功能的影响并不显著,尤其是在成年妇女中。同样,Asscher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其研究表明即使存在细菌尿的妇女也并未出现高血压或梗阻性肾病的症状。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对于成年开始的尿路感染,引发进行性肾脏损害的证据非常有限。情况在儿童群体中则有所不同。儿童尿路感染引发的肾脏损害往往与尿路解剖或功能性异常有关,特别是VUR(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先天性疾病的影响更为显著。若儿童在年幼时并未出现肾脏瘢痕形成的症状,但持续存在细菌尿和VUR的情况,则肾脏发育不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在早期就已出现肾盂肾炎等症状,则可能导致肾脏瘢痕形成和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儿童一旦发生感染,其预后情况与初始损害程度和蛋白尿的出现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来说,尿路感染的治疗以及后续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对于成人而言,尿路感染的情况更为复杂多变。尤其是对于孕妇而言,无症状的细菌尿对其影响尤为显著。研究显示,未治疗的无症状细菌尿可能导致孕妇出现症状性尿路感染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孕妇的细菌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急性肾盂肾炎等严重病症。值得注意的是,孕妇的细菌尿甚至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如早产、低体重儿的出生率和胎儿死亡率上升等。除此之外,细菌感染对孕妇的产褥期也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对于细菌尿影响孕妇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胎盘生长延迟可能与细菌尿有关。关于细菌尿的长期影响的研究显示,患有以前诊断为细菌尿和肾脏瘢痕形成的学龄期女孩在成年后患高血压和子痫的风险显著增加。对于这类人群的健康管理尤为重要。尿路感染虽然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但并非所有尿路感染都会导致进行性肾脏损害。对于不同的群体而言,其影响程度和机制也存在差异。针对尿路感染的治疗和预防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设计和管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比如保持充足的饮水量和定期排尿的习惯以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同时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避免不必要的导尿操作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