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与随之而来的精神风暴
当我们的颅脑遭受损伤,除了直接的物理伤害,我们的精神也可能面临一场风暴。颅脑损伤后的急性精神障碍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混乱,其中包括脑震荡、昏迷、谵妄和遗忘综合征等。
脑震荡时刻
想象一下,大脑在遭受暴力作用后,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随后在一瞬间恢复过来。这就是所谓的脑震荡综合征。恢复后,患者往往对受伤当时的情况和受伤前的片刻记忆出现断层。伴随的头痛、呕吐、眩晕等症状,使患者在情绪上表现出不稳定、易激惹等。
深沉的昏迷与谵妄
严重的脑震荡以及脑挫裂伤可能导致患者进入持久的昏迷状态。昏迷过后,可能会出现迷睡、意识混浊等表现。随后,意识可能完全恢复,也可能演变为外伤性谵妄。谵妄状态下,患者可能表现出意识模糊、易激惹、定向障碍等症状。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对于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虚构与遗忘的纠缠
脑外伤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因此可能出现损伤前后的记忆遗忘。这种遗忘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长期的以记忆障碍为特征的器质性障碍,常与虚构同时存在,称为遗忘-虚构综合征。患者可能表现出近记忆和远记忆的缺损,尤其是近记忆显著受损。他们的知觉可能是扰乱的,在提问时可能变得易激惹。
硬膜下血肿的影响
硬膜下血肿可能导致痴呆症状的出现。有时,患者可能表现出伴有运动性兴奋的急性谵妄状态。虽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但头痛常很严重,且具有波动性。视盘水肿和脑脊液压力轻度增高也是可能出现的体征。
颅脑损伤伴发的慢性精神障碍则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思维障碍和人格障碍。受损部位依次是颞叶、额叶和顶叶。这些精神障碍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对于这类患者,及早的干预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颅脑损伤的挑战,患者展现出了一系列独特的适应症状。在遭遇损伤后,他们可能会经历灾难性的情感反应,如职业性谵妄和回避行为。颅脑损伤导致的脑功能缺陷表现为兴奋性降低、注意力散漫以及对外部刺激的过度敏感。患者可能对普通事物感到困惑和焦虑,解决问题能力受损。这些表现属于颅脑损伤特有的病理惰性表现,患者的兴奋易扩散且持久。针对这种症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类型。
面对颅脑损伤的行为表现。患者在面对伴随颅脑损伤的脑功能缺陷时,常产生灾难性的反应。由于缺乏心理准备,面对难题时他们可能变得焦虑、激动甚至茫然失措。原本性格温和的人可能变得难以捉摸、易怒甚至具有攻击性。为了回避接触使其感到恐惧的环境,患者可能采取各种方式来回避作业,例如不听指令、忙碌不休或者成为孤立的旁观者。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为了防止焦虑和灾祸反应的加剧。患者常常过分谨慎,以过分的秩序性来适应自身状况。
为了应对环境需求,颅脑损伤患者发展出替代行为。他们的脑功能缺陷表现为只有强烈的刺激才能引发反应,注意力散漫且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由于感知能力不足,他们难以理解和感受寻常环境中的普通事物,从而产生疑虑和焦躁,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受损。颅脑损伤抑制了他们对应残疾的理解,这在部分功能受损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因为寻求新的平衡以适应环境相当困难。病变损害不仅导致个别能力的丧失,而且无论功能障碍的类型如何,都表现出共同的病理惰性症状。患者对刺激的反应难以区分图像与背景或场合,因此在尝试解决问题时感到模糊不确定。
患者对待世界的态度可分为抽象态度和具体态度两种形式。抽象态度表现为患者有能力随意采取一种精神态度,从处境的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同时掌握一个处境的多个方面。Goldstein指出这种抽象态度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如顶叶损伤的患者可能在某些操作上失败。具体态度则是一种固定思维形式,不能迟于即刻体验或当前事物的刺激而进行。颅脑损伤患者抽象能力受损,难以从抽象转变为具体。
脑震荡后综合征是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这一综合征是由脑震荡引起的后遗神经症样精神障碍。约有55%的颅脑损伤后病人在脑震荡恢复期出现头痛、疲乏、焦虑、失眠、感觉过敏、注意力集中困难等症状群。其中头痛、头晕、焦虑和疲乏最为常见。而且约有20%~30%的患者这些症状可能迁延成慢性状态。关于这一综合征的本质至今尚无定论,存在许多争议和探讨的领域。这种暧昧的精神病理状态不仅困扰着患者本身,还可能对医生和律师带来挑战。
颅脑损伤患者在面对损伤后果时展现出独特的适应症状和行为模式。了解这些症状和行为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这些患者,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并克服所面临的困难。脑震荡及其后续影响:深入理解症状与人格改变
患者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的症状,如头痛、头晕、疲乏、焦虑、失眠等。这些症状大多为主观感受,而非可以直观测量的。Mittenberg等(1992)的研究发现,在轻度头外伤后的1-7年中,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易激惹、疲乏、集中困难和焦虑等。其中,头痛通常为搏动性,会在某些特定情境如体力或脑力劳动、紧张激动时加重,而休息和安静则可能带来缓解。头晕并非真正的眩晕,而是表现为头昏和不稳感,尤其在改变体位和头位时更为明显。
除了这些常见的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焦虑、抑郁,且情绪波动较大。微小的紧张就可能会引发心绪不良。睡眠障碍也是常见问题,包括入睡困难、经常早醒、梦多等。患者对声光敏感,无法耐受强烈的声音和光线。他们还可能感到无器质性根据的躯体不适,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Lewis(1942)指出,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一般神经质相似。某些患者在受伤前即存在适应环境的困难,颅脑损伤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些神经症症状。部分患者受“头部意识”影响,认为头部受伤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处理这类病人时,应避免暗示他们已遭受严重损伤的概念,避免过多的检查和长期休息,以免增添医源性症状。
除了上述症状外,颅脑外伤还可能引发人格改变。这种改变是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的显著而持久的改变。人格改变的发生并不只与外伤有关,外伤前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因素也有重要影响。患者可能表现出孤僻、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偏执、多疑、易激惹等行为特征。认知缺陷也是常见的,包括遗忘、注意力集中困难和随意性思维减退等。额叶损伤的患者可能表现出特殊的人格改变,如缺乏预见性和灵活性,不能预见自我行为的后果等。
Lishman(1978)将外伤后人格改变分为两种:一种是脑损伤伴发的人格改变,这种改变是颅脑损伤后整个痴呆病象的一个侧面;另一种是与脑损伤无关的人格变化。对于后者,人格改变可以理解为对外伤后脑缺陷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年龄因素也对外伤后人格改变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
颅脑损伤可能导致多种症状和人格改变,这些症状和改变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其损伤前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因素,避免过多的医源性症状,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恢复社会功能。该患者是一位27岁的男性,行为不端,因参加斗殴和行窃而被送劳教。在劳教期间,他表现出了一系列异常行为,如毁物、排便异常等。回到家中后,他呈现亚木僵状态,并出现幻听、幻视等精神症状。
他的病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的一次左枕部外伤,当时被砖头砸伤,出现了耳嗡嗡响和剧烈头痛等症状。之后的CT检查正常,但脑电图显示广泛高度异常。此后,他的人格发生了改变,表现为行为失控、言语凌乱等。
在医院住院期间,他被诊断为脑外伤后人格改变、精神分裂症样发作和自动症表现。尽管经过治疗,精神症状消失了,但人格改变并未得到改善。他还表现出与脑损伤无关的人格障碍,如波动性的抑郁情绪、病态的焦虑等。
在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外伤性痴呆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该患者表现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降低等认知障碍的症状。损伤部位较局限或轻微的患者只表现出单一领域内的功能缺陷,而损伤广泛或严重的患者则出现多领域的障碍,如情感淡漠、思维迟钝等,甚至丧失工作、学习、社交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外伤性脑病、外伤性癫痫等情况。外伤性脑病主要表现为小脑症状、锥体外系症状和智能减退等。而外伤性癫痫则多发生于脑膜穿破的脑损伤,发生率受到伤势和追踪年限的影响。患者会出现早发和晚发两种情况,表现为梦样状态、阶段性遗忘、突然情绪暴发和幻嗅等。
7、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推测其病理损害部位在颞叶,患者可能展现出智能缺陷、神经系统阳性病理征象以及脑衰弱等症状。这类病症常伴随着自主神经症状、人格改变,并可能出现精神分裂症的阴性或阳性症状。据Achte(1969)报道,在3552例脑外伤复员军人中,经过22至26年的追踪,发现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占比为2.6%,而过程性精神分裂症的占比为0.84%。Lishman(1978)也指出,这类病例的病理损害很可能在颞叶。
8、偏执性精神病:这种病状常在脑外伤后较长时间内发病,与颅脑受损的程度并无直接关联。它可以发展为外伤性偏执性痴呆。在颅脑损伤后,偏执性精神病的发病率是2.1%。由于妄想的影响,这种情况在颅脑损伤后的患者中是相当常见的。妄想的内容通常涉及被害和嫉妒。这种精神病似乎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更难确定其具体的脑部损伤部位。值得注意的是,有嫉妒妄想的患者中有四分之一存在阳痿的情况,这可能提示病前的人格不稳定和处境因素在妄想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9、情感性精神病:明显的是,颅脑损伤可能诱发或促进这种病症的发生,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外伤后发生的病例存在器质性基础。Achte(1969)的资料显示,在颅脑损伤病人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是1.3%,而躁狂症的发病率是0.1%。Montgomery等(1991)指出,三分之二轻度外伤后的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脑震荡后综合征有关,也可能不相关。
10、幼儿期颅脑损伤导致的远期精神障碍:这种远期精神障碍不仅出现在颅脑损伤后,也可见于幼儿期的脑部感染、中毒等疾病。通常,这种精神障碍是由于外伤导致的间脑结构和功能的不足。患者可能会出现智能减退、阳性神经系统体征,但没有明显的行为改变。在青春期,性腺开始活跃,内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已有的间脑缺陷可能无法适应和承受体内稳态的要求,从而导致精神障碍。这种病状通常表现为急剧起病,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定向不良,伴随听视幻觉和片断妄想。病程通常为周期性,持续1-2周,然后缓解,如此往复。通过气脑造影或CT可以发现脑室扩大,特别是第三脑室。抽取脑脊液可能有助于缓解病情,而注入空气则可能诱发发作。虽然此病状是自限性的,但应注意内环境的平衡。诊断时,应注意识别外伤的证据、程度和损伤范围与精神症状的关系。颞叶损伤最容易引起精神障碍,其次是前额叶及额叶眶部。但是无论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如何,都有可能发生脑震荡后综合征。如果不存在心理社会因素的介入,大部分症状在三个月内会消失。但如果存在某些特定的因素,如头痛、头晕、疲劳和焦虑等症状可能会长期存在,从而可能引发其他神经症症状。详细询问病史和了解受伤情况对于诊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