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代表性案例,掌握有效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清晰介绍文化遗产的能力,能按照空间或时间顺序详细阐述,并熟练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树立强烈的遗产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授学生如何分类整理资料并转化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难点:指导学生掌握说明的顺序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在课前完成《我最感兴趣的文化遗产》资料卡,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10分钟)
播放《世界遗产在中国》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领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通过对比普通景点与文化遗产的图片,理解“突出普遍价值”的标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技法指导(20分钟)
进行资料筛选训练:学生分组分析范文《颐和园》,标注出“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价值”三类信息,并以此为例,指导学生如何从海量资料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搭建结构框架:提供写作框架,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搭建文章的基本结构。
3. 写作实践(30分钟)
分层任务:基础层的学生按照模板完成300字的片段写作,提高层的学生则尝试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建筑群,如故宫三大殿。
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遗产(文物类、遗址类等),提供专用的词汇表,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表达。
4. 评价反馈(15分钟)
采用“三星评价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包括资料准确性、说明条理性、情感感染力等方面。拓展活动为制作《中国遗产地图》手抄报,标注课文涉及的遗产地,增强实践性和互动性。
五、板书设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搜集资料 → 整理资料(删除无关信息、归类整理、标注关键信息) → 转化表达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等
情感升华:传承智慧,肩负责任,保护文化遗产
六、教学资源包
推荐网站:中国世界遗产网、百度百科“中国文化遗产”词条。
拓展阅读:《世界遗产中的规划遗产》学术论文节选,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