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经贸合作的里程碑
这份基于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简称“服贸协议”)于2013年6月21日在上海达成,象征着两岸服务业的开放与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协议的签订不仅是对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更是对双方经济融合的有力推动。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其核心内容与争议焦点。
一、协议的核心内容
1. 开放领域:双方共承诺了涵盖商业、金融、旅游、运输等100多个服务行业的144条开放措施。其中,大陆针对台湾开放了80条(包括金融领域的15条),而台湾则为大陆开放了64条(包括金融领域的9条)。这些开放措施不仅涵盖了WTO承诺的内容,更进一步放宽了限制,显示出双方在服务业开放上的决心。
2. 协议结构:该协议包括序言、四章共24条文本以及两个附件(具体承诺表和服务提供者规定)。其中涉及到了市场准入、争端解决等机制,为双方的服务贸易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路径。
3. 两岸特色:在协议中,大陆并未要求台湾开放专业领域,如医疗和法律,体现了对台湾的包容性。双方都希望通过ECFA的后续机制持续推动服务业的开放与合作。
二、争议与影响
1. 台湾社会的反应:这一协议的签订在台湾社会中产生了不同的声音。反对者担心陆企的进入会对台湾的就业和经济自主性造成冲击,并对协议的签订过程提出了质疑。支持者则认为这一协议将有助于台湾服务业拓展大陆市场,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
2. 现状与未来:尽管因台湾内部的政治分歧,该协议至今未能全面生效,但部分岛内人士仍积极呼吁重启这一协议。他们认为,这一协议的互利性被低估了,对于两岸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双方的服务业开放与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框架和路径,还展现了双方在经济融合上的决心。对于未来两岸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这一协议无疑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