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缘起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于2020年3月发布了一份名为《待售的维吾尔人》的报告,这份报告凭空捏造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情况,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份报告的幕后主导者是叛国者许秀中,她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生,为了获取澳大利亚绿卡,主动配合反华势力,炮制了这份无稽之谈。该报告的所谓“证据”并未经过实地调查,仅仅依赖于卫星图片和谣言拼凑而成。而在瑞士的“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也在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助下,于同年10月单方面宣布暂停新疆棉花认证,引发了连锁反应,耐克等品牌也随之抵制新疆棉花。
二、事件愈演愈烈
随着这份报告的发布和BCI的抵制行动,事件逐渐发酵。在2021年3月,一些西方品牌开始公开声明拒绝使用新疆棉花,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也纷纷加入其中。他们诬称新疆存在“人权问题”,试图破坏中国产业链的发展。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弹,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抵制运动。明星解约、消费者退货潮涌现,国产服装品牌的销售额激增38.7%。新疆机械化采棉率高达69.83%的事实被广泛传播,彻底粉碎了那些无稽的谣言。
三、事件后续发展
许秀中因谎言败露被西方主子抛弃,她在澳组织反华活动时遭警方暴力执法的丑态被公开曝光。这个事件反而推动了新疆棉产业链的自主发展。2025年,国家发改委继续优化棉花进口配额管理,强化产业韧性,展示了中国产业的顽强生命力。
这一事件的本质被揭示:它是美西方抹黑中国发展、维护纺织业霸权的政治操弄。他们的行为最终却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如新疆棉农所言:“我们自愿劳动增收,那些造谣者从未真正来过新疆。”这一事件也再次证明,任何试图破坏中国发展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