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现状的困境
一项耗资5700万元的智能灌溉系统,在2019年建成后却未曾通电。这一令人震惊的现状让农民们不得不依赖传统的潜水泵拉线浇地的方式。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早在2009年建设的灌溉设施已经彻底废弃,形成了“建一个废一个”的恶性循环。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农民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
管理层的难题与挑战
深入调查后,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的混乱。部门间的推诿现象严重,记者调查时遭遇了多部门的“踢皮球”。设施维护责任不明确,既没有专人管理,也没有维修资金的保障。这种状况导致即使是智能灌溉系统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影响与隐患
当前,正值小麦抽穗的关键期,农民们被迫自筹资金打井灌溉,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更令人担忧的是,电线私拉乱接的现象随处可见,缠绕在树枝上的裸露电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不仅威胁到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法规与现实的落差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电气管线的最低保修期为2年。这一工程已经超出了保修期,却未见相关的维修和保养工作。水利工程特殊要求应在合同中明确保修期限,但这一工程在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等方面似乎存在系统性缺陷,未能充分考虑到长效运维机制的重要性。
对比其他地区,甘肃等地通过“四个到位”机制(机制、服务、巡视、协同)有效保障了农田灌溉用电。水电站的管理经验也表明,定期检修和维护制度对于设施的长效运行至关重要。这一事件无疑暴露出我们在民生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长效运维机制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从制度和管理层面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创新,确保民生工程真正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