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情境,常常会陷入一种习惯性的应对模式。你是否曾发现自己心里想着“不行”或“可能”,但嘴上却说出“没问题”“好”?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源于我们想要取悦他人,想要让周围的人满意。
你对于许多事情都深感歉意,无论是酷热的天气、误点的航班,还是餐厅没有你朋友想吃的那道菜。你似乎总是担心自己的任何决定都可能伤害到别人的感情。你甚至认为,只要自己对别人付出足够多,别人自然会感受到,并主动为你效劳。当亲朋好友向你提出各种要求时,你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内心的反感,但出于种种原因,你不得不接受,这让你痛苦不堪。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取悦他人的习惯呢?
你需要多问自己:现在我最想做什么?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尽可能地去实践。养成说“回头我再答复你!”的习惯,这为你提供了一个回旋的余地。这样,你有足够的时间考虑清楚别人所要求的是否是你真心愿意做的,然后选择一个最方便的方式告诉别人你最终的决定。
在生活中,你可以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列出清单,并向自己承诺每天至少要做好其中一件事情。当你机械地洗碗刷碟,或心不在焉地做事时,问问自己生活中哪些不能拥有或不能做的是你最大的遗憾?然后决定接下来该怎么做。
当你固执己见,不再顺从别人意思时,要真心地不断问自己:我到底想做什么?直到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答案。一旦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并决定付诸实践,就要努力寻求各方的支持,站稳自己的立场。
与此告诉好友你在努力改变取悦他人的习惯,请求他们在关键时刻提醒你,督促你在向别人做出承诺前认真思考。将所有的家务活儿列出清单,并明确每个人负责的任务。在决定帮助他人前,先问自己:“这么做是真的出于关心,还是强加给自己的压力?”
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和行动,都是我们与自我之间的一次对话。当我们学会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再为了取悦他人而盲目行动,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主权和选择权。让我们勇敢地做自己,不再为别人的期待而活,找回真实的自我,活出自己的风采。
(实习编辑:郑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