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二十七日,本报曾报道过一起令人痛心的案例。章春生突发脑溢血后昏迷不醒,他的同事在紧要关头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急救车的到来却比预期的要晚许多。三十五分钟之后,救护车才赶到现场,又过了十五分钟,患者才被送到最近的医院——下沙东方医院。这段漫长的等待,让人对黄金抢救时间的紧迫性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对于为何未能及时出车的问题,杭州市急救中心回应称,当时医院的救护车已经全部出动,最近的机场路117医院的救护车虽然离患者近,但因为正值晚高峰期间,道路拥堵导致无法及时赶到。这场悲剧引发了对城市急救体系效能的广泛质疑。
杭州市作为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设有十八个急救点,共有三十四辆救护车。每辆救护车均按照标准配置,配备有一名医生、一名司机和两名担架工。尽管有如此配置,杭州市的人口密度却远远超出了救护车的应对能力。作为一个人口密度极大的城市,杭州的常住人口加上外来人口总数达到了七百万。按照国家的规定,每五万人应该配备一辆救护车,那么杭州至少应该有一百五十辆救护车才能满足需求。
这一差距不仅影响了救护车的响应速度,还使得现有的救护车超负荷运转。以杭州为例,一些救护车的平均里程已经达到十七万公里,甚至有些已经“服役”长达十三年,行驶里程高达三十八万公里仍在一线执行任务。频繁的途中抛锚和维修不仅增加了急救成本,更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省的救护车中,抢救型负压车数量有限,普通运输型救护车占据多数。这意味着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提供高效抢救的救护车数量并不充足。除此之外,一些城市救护车的故障率极高,行驶超过十万公里的救护车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救护车的救援能力。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力量配备相对薄弱且有边缘化的趋势。在我省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中,学历为本科的仅占百分之二十九三,大专占百分之三十七二,而中专及以下学历却占了百分之三十三点五。有的地方甚至存在无注册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急救工作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急救工作的质量,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急救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力度提升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