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无痛人流 >

复旦大学副校长:缺乏同情心的医生就像机器人

  • 无痛人流
  • 2025-05-30 15:13
  • 来源:www.renliuw.cn
  • 无痛人流手术

医学人文教育的与挑战:从复旦大学的视角

在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卫平的眼中,作家六六的新书《心术》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对现实医疗世界的解读。书扉页上的那句话:“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引起了王卫深的共鸣。作为医学界的领军人物,王卫平在上海各大医院深入了解后,也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正是这三个字的最佳实践者。他反问:“如果在医院中没有了这些对于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医院将是什么?”这一问题值得每一个关注医疗领域的人深思。

在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分会2010年的年会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发布了一项令人深思的医学人文教育调查成果。这次调查由该医学院发起,共有46家会员高校参与,涵盖了广泛的医学教育领域。

调查结果显示,89%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情况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令人震惊的是,88.7%的院校并没有专门承担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机构。更令人担忧的是,73%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没有编著或引进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教材。这一数据揭示了国内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王卫平在与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交流中,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所招收的五年制医学生为例,深入剖析了当前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他坦言,一开始就对医学充满热爱、怀揣理想、准备为医学事业奉献的学生并不在多数。另一方面,医学院在招生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考察。这导致新进医学院的学生往往缺乏对人文领域的了解,而医学院则对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知之甚少。

王卫平进一步指出,国内高校医学院在招生时的自主权有限,无法设置门槛和准入机制。这导致学生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认知性,对医学院的培养目标也了解甚少。有很大一部分医学生是因为家庭原因或调剂进入医学专业的。他认为:“只有真正愿意的人才能成为好医生。”

面对这样的现状,复旦大学及全国各医学院校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让未来的医者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医学教育者深入的课题,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