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动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动机策略——外部动机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二者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激励方式。今天我们就来一下这一话题。
让我们看看“外部动机”。这种动机主要来源于外在的诱因,如社会地位和物质回报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例子,那就是“比较”。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高富帅”和“富二代”这类标签往往会引发社会比较的心理效应,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考试成绩的成功也被看作是获取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可能因外界因素驱动自己努力考试以获得好的成绩和相应的回报。这种动机模式就是通过社会比较和结果导向来激励学生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一下“自我提高内驱力”。在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中,这种动机体现了个人通过提升成就来获得社会认可的特点。换句话说,个体追求的是自我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种动机的驱动下,学生可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成绩,以此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种动机模式强调的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通过提高自我成就来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性。“通过提升个人成就来获得社会认可”的标语正是体现了这种自我提高内驱力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种动机类型并非互斥,可能同时存在。一些资料表明,在多选题中可能会同时选择外部动机和自我提高内驱力。这表明这两种动机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推动学生走向成功。在理解和分析学生的动机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外部诱因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动力来源,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激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