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纪小龙,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原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主任。他是全军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专业委员会和全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的委员,享受特殊津贴。他擅长肿瘤早期诊断、淋巴瘤诊断等,每周一至周五出诊。
语录
纪小龙,一个出身江苏农村的专家,自称是个农民。他深信,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就如同农作物的收获,不仅带来了来年的粮食,更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他的这种坚持与执着,也体现在他的医学实践中。
故事背景
在六月的某一天,刘爽(化名)带着对纪小龙的信任,带着其妻子前来求医。30年前,纪小龙曾准确诊断出刘爽脖子上的肿瘤为良性淋巴结炎症,免其遭受癌症误诊之苦。30年后的今天,刘爽带着患有肿瘤的妻子寻求纪小龙的帮助。纪小龙遗憾地表示这次诊断为恶性。这就是纪小龙作为病理学家的主要工作之一——判断患者身上的组织是良性还是恶性。
日常工作与挑战
当我们深入了解纪小龙的日常工作时,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坚韧而痴迷的病理医生。在武警总医院的病理会诊室,他全神贯注地研究显微镜下的切片,那是从一位年轻患者身上取下的肿块。他每年要处理各地会诊的疑难及关键诊断达1000例以上。而他积累的经验,让他在面对复杂的病例时更加自信和有激情。
成长之路与回归医者本色
纪小龙的医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第一次做病理时,花费了数小时研究切片并查阅资料,但结果并不理想。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逐渐成长为知名的病理学家。他强调,“一个合格的病理医生是在切片堆中成长的”。他不仅擅长病理诊断,还投入肿瘤研究,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视。他并不满足于“专家”的称号,而是更愿意被称为一名普通的医生,解决实际问题。他曾反思自己在“专家”光环下的经历,意识到真正的医生应该关注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理论的高度。
与癌症的较量
纪小龙对癌症的研究和治疗充满热情。他表示自己对癌症的兴趣已经持续30多年,无论是做病理、科研还是临床,癌症都是他最大的目标。他除了做病理,还投入到肿瘤生物治疗科的工作中,致力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现在,他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癌症预防上,希望通过“知己知彼”,达到“百战百胜”。他在博客中真诚地写道,人体内长个癌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生长阶段,因此预防和早诊早治尤为重要。
纪小龙是一位坚韧、执着、富有热情的医学专家。他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病理学家和肿瘤专家。他强调积累和实践的重要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他不满足于“专家”的称号,而是回归医者本色,关注病人的需求,致力于癌症的预防和早期诊断。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医学事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有时会遭遇一些令人困惑的境遇。很多病人在生活中,可能会疑惑为何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患上了癌症。对此,纪小龙医生解释道,癌症的侵袭往往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只有当癌细胞触及到神经时,我们才会感受到不适和疼痛,但往往这时,癌症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治疗变得棘手。我们必须重视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他为此有感而发:“生命知多少,癌症何时了,准确诊断早治疗,预防最重要。”这句富有诗意的语句,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纪小龙医生对中国的病理学发展深感忧虑。他观察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病理学发展至少落后了三五十年。目前,仍有近半数的县城缺乏病理科,导致误诊现象频发。在这种背景下,病理医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责任重大,然而收入却相对较低。一个简单的病理切片检查,可能需要医生三天忙碌的工作,收费却仅40元。这让人不禁感慨医生的辛勤付出与所得的微薄回报。
纪小龙医生呼吁,国家应提高对病理科的重视度。他认为,病理科医生是诊断疾病的关键角色,他们的专业判断和精准分析对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他强调,只有加强对病理科的投入和建设,提高病理医生的地位和待遇,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投身于这一领域,推动中国病理学的发展进步。
这一呼声值得我们深思。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病理学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的健康保障。《生命时报》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纪小龙医生对病理学发展的殷切期望和对人民健康的责任担当。让我们共同呼吁,重视病理学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