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世界仿佛充斥着无尽的抱怨,无论是孩子的不懂事、家人的不体谅,还是上级的不公平,甚至人生中的不如意,都容易引发我们的抱怨。这些抱怨不仅是说给别人听的,也常常是别人对我们说的。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人抱怨过自己。对此现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企业管理讲师蒂莫西·费里斯在一篇文章中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抱怨是一种将内心的不满发泄给他人的行为,任何抱怨都隐含着一种前提:我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这种心态就像一种思维的“慢性”,逐渐侵蚀我们的善良、意志、亲情等美好品质。他通过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坚持21天不抱怨,就能改变生活。
抱怨情绪已经不仅仅是个别人的发泄渠道,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全民情绪”。一项国内调查显示,超过65%的职场人每天抱怨的次数在1-5次之间,甚至有近一半的人每天抱怨超过20次。这种情绪不仅仅在中国流行,在其他国家也同样普遍存在。比如美国某无线网络公司的调查就发现,大约70%的员工表示有同事经常发牢骚,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这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这种全民性的抱怨情绪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威尔·鲍温认为,人们喜欢抱怨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当个人的关注度不足时,就容易产生抱怨;人们往往想逃避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家庭中遇到问题;第三,出于炫耀心理,人们会抱怨和自己不同的人的缺点;第四,有些人因为表现不佳而难以超越自己;有些人因为想控制他人,当目的无法达到时,就会用抱怨来反击。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抱怨,其带来的都是消极的影响。美国《时代》周刊曾形容抱怨就像是一种会传染的口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李建明教授也表示,抱怨会让人变成“受害者”,导致心态失衡、言语失礼甚至行为失常。另一方面,抱怨传递的负面情绪会动摇团队的军心”,破坏家庭关系和人际圈子。更重要的是,抱怨还会伤害身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长期的抱怨会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的身体反应。
当我们尝试改变这种局面,停止抱怨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以蒂莫西·费里斯为例,他连续21天不抱怨,体验到了这种改变带来的好处:解决事情的能力增强、学会驱赶负面思维和情绪、用陈述事实代替抱怨使沟通更高效、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能够引导他人多思考、少批评,使许多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少了抱怨的职场和生活会更加美好。有人说,不抱怨是一种与自己建立的心灵契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研究也显示,少抱怨的人生活态度更积极、幸福感更强、家庭和朋友关系更和谐,并且更加自信。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和他人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心态的转变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开阔。
为了养成不抱怨的习惯,心理学家们发现21天通常是一个行为转变为习惯的周期。如果我们能连续21天不抱怨,那么这种习惯就会慢慢形成。要想坚持下去并不再抱怨我们可以尝试换个思考角度、及时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抵制住想要抱怨的冲动。当我们学会不再抱怨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充满了希望和阳光。当我们面对高昂的房价,感叹“房子真贵,可我没钱买”时,不妨换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告诉自己:“等我有钱了就把它买下来,但这需要我马上开始工作。”这样的想法能够给自己带来积极的暗示,激发我们为了未来的目标而努力的动力。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负面情绪,当这些情绪根深蒂固,难以通过转换角度消除时,我们可以尝试一些“物理方法”来转移注意力。比如,戴上耳机,聆听喜欢的音乐,或者外出跑步,让自然的风景和运动的快感驱散心中的阴霾。
保持积极心态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常做感恩练习。对于那些习惯于抱怨的人来说,尝试改变可能并不容易,但通过感恩小练习,我们可以增加对快乐的记忆。每周抽出几天时间,在睡前列举出当天中值得感恩的5件事情,这些事情最好是细微、不重复、具体的。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感恩的心态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珍惜当下,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自己坚持了很久不抱怨,但亲友、同事突如其来的抱怨却可能让我们的努力化为乌有。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些策略来避免被外来的抱怨影响。当我们在社交场合遇到一群可怕的抱怨者时,如果我们试图阻止抱怨可能会被他们攻击,此时最好的选择是找理由离开。我们可以在脑海里重构他人的消极对话。比如,当有人抱怨说“我讨厌星期一,因为周末太短,没休息够”,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好在我休息得不错”,或者其他任何积极的想法来避免陷入别人的牢骚中。如果走不开,我们可以要求抱怨者亲自解决他提出的难题。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没有真正想要解决问题的意图。当我们把球踢回去时,他们可能会意识到这一点,并气冲冲地走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保护自己的心态不受他人负面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