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枫,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博士、主治医师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珍视自己的身体,每年都会安排体检。当体检报告上显示可能存在问题时,许多人会焦虑地前往各大医院的肾内科门诊寻求解答。实际上,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相当高。据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10.8%,患者人数超过一亿。
那么,作为普通人,如何拿着报告单更有效地与肾内科医生沟通,更快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接受治疗呢?让我们跟随肾内科大夫的步伐,避免沟通“误区”,学习一些就诊的“妙招”。
【误区篇】
误区一:就诊时思维混乱,表述不清。
许多人就诊时过于紧张,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症状。有一个经典的笑话:医生问哪里不舒服,就诊者答不清楚具体哪里不舒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提前梳理自己的不舒服症状并加以描述,能大大提高沟通效率。
误区二:就诊时不带病历资料。
许多人在就诊时只带了个空身体,重要的病情资料如体检报告单等都放在家里。这导致医生无法根据已有的检查资料做出判断,可能需要重复检查,既浪费时间又耽误治疗。
误区三:不清楚自己的治疗情况。
肾病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的管理情况对肾病的治疗有重要影响。许多患者无法准确回答自己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甚至不清楚自己的用药情况,给医生的治疗调整带来困难。
误区四:过度依赖医生,缺乏自我判断。
虽然医生具有专业知识,但就诊是双方的合作行为。患者应积极参与沟通,与医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反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误区五:盲目相信网络或他人意见而忽视医生建议。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患者不应盲目相信。医生的判断基于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应尊重并信任医生的建议。
【妙招指引篇】
妙招一:提前梳理症状,有条理地与医生沟通。
在就诊前,患者可以自己先整理主要症状,用一两个词概括。例如,慢性肾脏病的症状包括水肿、血尿等。在描述时,按症状的位置、程度、出现时间、频率和可能的关联因素等有条理地叙述,帮助医生更快了解病情。
妙招二:带齐病历资料再出门。
就诊时携带所有相关的检查资料,如尿常规、血肌酐等结果。即使之前的结果正常,也是有价值的参考。这些资料能帮助医生更快地做出判断,减少重复检查,节省时间。“妙招”系列:就医攻略与信任桥梁的构建
就医时如何更有效地与医生沟通?几个小妙招或许能助你一臂之力。
妙招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面对医生,如何更精准地描述自己的病情?一个病情记录本是你的得力助手。若你是高血压病患,不妨在就诊前三天详细记录每日早、中、晚的血压波动情况。将你的用药时间、药物名称、剂量以及测量血压当时的状态一一记下。这样,医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你的血压规律,从而为你更精准地调整药物。若你服用多种药物,不妨列个清单,包括药物名称、规格、用药频次等,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掌握你的用药情况。
妙招四:科技助力,让生活更美好
现代科技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何不借助它的力量来更好地就医?手机中的记事本功能可助你记录病情、药物等信息,而其强大的拍照功能也可以让你方便地携带或展示病历、检查资料及药物清单。
有效的沟通并不仅仅依赖于言辞的甜美,更多的是双方对话题的充分掌握。医生在提高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方面责无旁贷,而患者方面的准备也能大大提升就医体验。毕竟,医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希望用最快速、最准确的方式了解到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在此,我想分享最重要的一点:沟通是信息的使者,信任则是连接的桥梁。如果我们都能以真诚和坦率的态度面对彼此,那么就能共同走向一个美好的就医体验。
(通讯员:郝黎、张蓝溪、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