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手到病自除(中医说用三个手指头把脉就能诊断大

  • 生活知识
  • 2023-09-10 11:58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是有些啰嗦麻烦的,因为大多数人对中医不太了解,而且对中医的切诊更加不了解;其实,中医切诊代表的不仅仅是切脉,它还包括了按诊,而按诊中又包括多种方法。就算是切脉,也不仅仅只局限于寸关尺部位。

所以,我觉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什么是切脉,什么是切诊?


切诊分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

两者都是医生以双手对病员体表进行触、摸、按、压等方法,从而获取重要的辩证资料的方法。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对病体的肌肤、手足、胸腹以及其他部位的触摸和按压。

脉诊又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一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导致前面两者渐渐的少用甚至不用,保留下来的主要是以寸口诊法为主。寸口诊法主要从脉的位、数、形、势分为二十八中脉象,医生可以根据二十八中脉象察知身体内部的病变。

,脉诊依靠的全是医生手指灵敏的触觉来体验,,要想准确的分别部位和脉象,除了熟悉脉诊理论之外,还要多做临床实践操作,做到既有理论又有技巧,才能慢慢掌握脉诊的玄妙。

脉诊真的可以替代仪器检查?

这个显然不可以。虽然有很多人迷信厉害的中医可以通过脉诊获知疾病性质和病名;但这并不代表脉诊可以替代一起检查,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主要是因为中西医病理病机不同所导致的;西医注重器质性病变本身,而中医则主要是以脏腑的气血盈虚为主。所以,通过脉诊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也可以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但如果说通过脉诊就可以切出换某种疾病,这点不敢苟同,但也不代表做不到。

,大家不要忘记,中医依靠的是四诊合参,而不仅仅是脉诊。很多高明的医生在脉诊的,通过和患者聊天,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下,不知不觉的完成了问诊,然后通过对望、闻,再将收集来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之后,得出确切的疾病性质。这就给很多患者造成错觉,认为切诊可以切出器质性病变。所以,如果出现题主所说的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医生本身经验丰富,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患者的表现,分析之后得出的结果。

什么是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所谓三部指的是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其中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肾经(太溪穴),以观察肾的问题的。

后世主要以寸口脉为主,而趺阳、人迎两种脉诊的部位,已经很少采用,只是在急危重症以及两手无脉的时候,才切人迎、趺阳、太溪,从而确定胃肾之气的盛衰或者存绝,自晋朝以后,医家普遍选用切寸口脉为主。

按诊包括哪些内容

有人可能会认为按诊是西医的方法,其实不然,按诊用于辩证,由来已久,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有明确记载;所谓按诊,就是用手直接触摸或者按压患者的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

1、按肌肤

按肌肤是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凡是邪气盛的多身热;阳气衰的多身寒。

2、按手足

按手足主要是为了探明寒热。一般手脚具冷的多是阳虚阴盛,属寒证;手足俱热的,多是阳盛或者阴虚,属热。临床辩证需要分虚实。

3、按胸腹

胸腹的区分主要是按照膈上和膈下,膈上为胸、膈下为腹;两侧腋下的区域为胁,腹部剑突下方位置称为心下。胃脘相当于上腹部,大腹为肚脐上部位,小腹部在肚脐下,少腹在小腹两侧。

按胸部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的对胸前区、胁肋部和腹部进行触摸、按压,必要时进行叩击,以了解局部的病变情况。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精髓之一,运用于临床,确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按诊内容不多,但临床却很实用,所以两者都不能疏忽。

临床通过四诊合参诊断之后,如果医生怀疑患者有其他器质性病变或者占位性病变,一般都会建议患者去做个检查,然后通过检查来确定病灶的具体位置和疾病程度。通过对疾病性质的确认和疾病程度的分析,然后再决定如何治疗。需要采用现代医疗技术来完成的,多会建议患者采用现代科技来完成;需要中药治疗的,会建议中药治疗。这是作为医生的最基本的医德。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