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瞿秋白自省遗作》
一、背景与概述
创作于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汀州狱中的这份自省性遗作,堪称革命文学的瑰宝。在这两万余字的篇幅中,瞿秋白剖析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展示了革命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部作品,与同期烈士的战斗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篇引《诗经·黍离》中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二、结构
该作品的结构严谨,章节安排独具匠心。根据现有版本(国民档案手抄本及《逸经》刊载文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何必说——代序”、“历史的误会”、“脆弱的二元人物”、“我和马克思主义”、“盲动主义和立三路线”以及“文人”和“告别”。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共同构成了这部完整的遗作。
三、版本与争议
这部遗作的版本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文本可能经过了当局的删改,至今未发现作者的原手稿。《社会新闻》部分的内容在《逸经》发表的全文中存在遗漏,这也为这部作品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四、阅读建议与获取途径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部遗作的读者,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获取:
1.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单行本,这是目前较为完整的版本,可以一览全文。
2.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相关出版物中,可以阅读到与契诃夫作品的对比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瞿秋白的作品。
3. 在起点中文网、QQ阅读等网络平台,可以阅读到这部遗作的电子版,方便随时随地阅读。
如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这部遗作的引述或深入分析,可以提供更详细的查询方向,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部瞿秋白的自省遗作,不仅是一部革命文学的经典,更是一部展现人性挣扎与矛盾的心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