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苏先生的人生似乎迎来了新的希望。他成功进行了关节置换手术,所有人都期待着他能够重新健步如飞。命运似乎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出院那天,他突然呼吸困难,一头栽倒在地,被紧急诊断为肺栓塞,这一切竟然源于深静脉血栓的脱落。
荆志成教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肺循环科的主任,对《生命时报》记者讲述了肺栓塞的严重性。他强调,肺栓塞已成为手术后常见的致命病因之一,其中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罪魁祸首。一旦深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流转移的栓子可能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令人震惊的是,十年前,医学界对肺栓塞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它在教科书中仅作为罕见病被简单提及。如今,情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荆志成教授指出,肺栓塞已被视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具有极高的危害性。令人担忧的是,仍有大量患者和医生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肺栓塞的检出率、发现率较低,漏诊、误诊率高达80%—90%。
要预防肺栓塞,关键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三大因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后,人体血管损伤、血液系统易出现易凝倾向,再加上卧床导致的血流缓慢,使得下肢深部的静脉血管内极易发生血栓。尤其是手术患者,尤其是骨科手术患者,他们是最容易遭遇肺栓塞的人群。
据统计,英国每年有2.5万人因手术后的深静脉血栓而失去生命。手术前要检查凝血功能,手术后应及时使用抗凝药物。患者需尽早下床活动,即使不能下地,也要在床上进行活动。
荆志成教授强调,深静脉血栓不仅好发于手术后的病人,几乎所有的住院患者都容易形成静脉血栓。内科住院患者因年纪大、卧床时间长;肿瘤患者因疾病导致的血液粘稠度增加;怀孕妇女因血容量增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他们发生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都较常人高。
久坐久站的人群也容易发生血栓,包括长时间工作、长途旅行、长时间打麻将、玩游戏、伏案工作等人群。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以适当休息、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长时间旅行者,最好穿上弹力袜。
还有一些特定人群,如青春期少女、绝经期妇女等,因服用雌、孕激素调整月经而导致凝血功能受影响,他们也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荆志成教授提到,几周前他们成功抢救了一名因服用孕激素而发生肺栓塞的20岁患者。长期服用雌孕激素的患者应定期检查下肢静脉血管超声和D-dimer。
还有一类疾病叫做“抗磷脂综合征”,这类患者的血小板容易被机体自身破坏,更容易形成静脉血栓。他们平时应坚持抗凝治疗。对于得过肺栓塞的患者,尤其是存在发生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的人群,必须定期监测D—dimer以防复发。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警惕,预防胜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