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报道,近日在北京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周女士频频接到一通通看似个性化的辅导机构免费试听电话,然而这些电话背后的真相却让人傻眼。原来,这些电话并非出自关心,而是电话销售机器人的AI智能操作。
周女士反映,这些电话每次都是以免费试听为诱饵,试图带她家的孩子去试听课程。周女士尚未结婚,哪来的孩子?对此,电话另一头虽然语气客气,却并未真正理解周女士的困扰。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电话销售机器人广泛存在的问题。这些AI机器人不仅仅在推销产品,它们也在尝试理解和应对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尽管很多时候它们并不能真正理解。
如今,电话销售机器人已成为一些行业的标配。它们自动拨打大量电话,进行产品推介,而且拥有识别客户态度、确认意向客户的能力。湖北新岸线科技公司推出的电话销售机器人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模板和台词进行自动拨号,一天能拨打数千次电话。这些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极高,成本却远低于人工。
这种高效的电话营销方式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许多消费者反映,他们经常接到来自不同归属地的骚扰电话,甚至有些电话直接被打上“骚扰电话”的标签。对此,一些AI机器人供应商采取了措施,他们提供了号码归属选择服务,让客户可以选择电话来自哪个城市,以此来规避被标记的风险。他们也采取各种手段优化通话流程,试图获取更准确的客户联系方式。这些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客户依然可以感受到AI的不真实与机械化的一面。尤其是当AI遭遇真实的消费者疑惑或抵触时,其机械化的处理方式往往显得生硬而不近人情。
那么,如何解决机器人电话营销的乱象呢?企业需要对电话营销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管,确保营销内容合法合规。对于AI机器人的使用也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警惕性,对于不明来电要学会妥善处理。相关部门也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电话营销市场。对于AI机器人的研发和使用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这样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可以促进电话营销行业的健康发展。公众也需要理性看待AI的发展和应用,认识到虽然AI可以带来便利和效率,但它仍然有许多局限性和挑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AI的和谐共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A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AI外呼机器人打营销骚扰电话的行业乱象却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全国每天有大量的骚扰电话被识别并拦截。这些电话不仅扰民,更严重侵犯了人们的隐私权。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人们却时常被这些骚扰电话所困扰。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积极采取措施,提供了骚扰电话拦截功能。由于“去除来电标记”服务的滥用以及售电机器人的批量拨打,售电扰民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这一问题,科技公司推出了AI防骚扰电话助手。这些产品如芒果动力的“芒果小蜜”、小米的AI助手以及阿里巴巴的“二哈”等,可以在接到陌生来电时,由AI助手代接,让用户无需担心错过重要电话。这些AI助手还可以将通话内容转化为文字,方便用户过后查看。
尽管法律对“骚扰电话”尚无明确定义,但消费者仍可用法律保护自己。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胡钢表示,电销骚扰电话涉嫌滥用个人信息。使用电销机器人系统涉及消费者号码数据,这些私人信息受到法律严格保护。
民法典已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未经许可的商业营销类拨叫和短信均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胡钢认为,电销机器人系统、人工智能等虽然看似先进,但实质上是针对普通消费者的隐私信息进行的侵犯。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受到了电销机器人的骚扰,可以向相关组织主张自己的权利,并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表示,根据相关规定,未经用户同意或请求,不得向其拨打商业性电话。治理此类乱象的关键在于电信运营商要履行主体义务,采取有效措施打击骚扰电话。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大对相关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提高骚扰电话的违法成本。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需要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关注。科技公司在追求创新的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利用技术侵犯用户权益。而消费者在面对骚扰电话时,也要勇敢维护自己的权益,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通信环境。 (中新经纬APP)
注:中新经纬,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