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及周边地区的人工增雨:如何成功求得一场雨?
近日,重庆的多个区县迎来了久违的降雨,这背后离不开人工增雨的助力。那么,如何成功求得一场雨?今天,让我们一起人工增雨的奥秘以及实际操作中的难点。
首先来了解一下背景,今年夏季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气象干旱逐渐加重。为了支援旱区抗旱,中国气象局紧急调派了多架高性能飞机前往重庆、河南、湖北等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针对大家的困惑,以下是关于人工增雨的详细解答:
Q1:自8月以来,气象部门已经开展了多少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截至2022年8月25日,全国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91架次,累积飞行260小时;组织地面人影作业1.1万次,发射高炮炮弹11.6万发,2.5万枚,燃烧地面焰条0.2万根。可见,为了缓解旱情,气象部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Q2:针对人工增雨抗旱,中国气象局做了哪些部署和协调工作?
自今年6月份以来,长江流域多地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旱情严峻。中国气象局对此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题会商,制作发布作业条件预报、监测指导产品,并评估作业效果。还协调多省国家飞机支援旱区作业,并调机支援抗旱作业。针对具体的实施情况,选派技术骨干到现场进行指导。
Q3:人工增雨飞机驰援旱区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此次驰援的高性能人工增雨飞机配合当地已有的地面火箭和高炮,开展针对不同云的精准作业,有望取得显著成效。这些飞机装备了先进的云物理探测系统、任务机集成系统等,能够实现科学精准作业,为缓解旱情做出重要贡献。
Q4:新舟60高性能飞机都装备了哪些“秘密武器”?
新舟60国家增雨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改装的的人影飞机,具有升限高、航程远、催化剂装载量大等特点。该飞机装备了全套的云物理探测系统、任务机集成系统、空地传输系统等,还配备了多种适合不同云条件的催化剂,如焰条、焰弹、液氮、吸湿性剂等,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云进行精准催化。
Q5:旱区的人工增雨作业难在哪儿?
人工增雨并不是随时都能进行。它需要对特定的云进行催化以增加降水。不同的云降水机制不同,对催化作业的要求也不同。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对天气过程和云结构进行预测监测,然后设计正确的作业方案,并开展跟踪指挥,在最佳时机进行作业实施。在重庆等地形复杂的南方干旱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难度更大,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和装备支持。
Q6:未来几天旱区的增雨条件如何?
预计未来几天,河南、湖北等地有降水过程,具备增雨条件。而重庆等旱区在28日前没有明显增雨条件,但随后受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的影响,将迎来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
人工增雨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成功求得一场甘霖,为旱区带去生机与希望。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与地方各级气象部门已做好准备,全力监测并捕捉天气变化,随时准备进行科学作业,以缓解旱区旱情。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不仅密切关注天气的微小变化,还深入研究并实施多种人工降雨方法。
在冷云催化方面,自然云内的冰晶浓度有时不足以引发降水,因此需要引入人工冰核,改变云的微观结构,以促进冷云降水过程并增加降水量。在这个过程中,云的温度条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云顶温度处于特定范围时,催化效果最佳。冷云催化还会影响降雪的分布。
对于暖云催化,则是在温度高于0°C的暖云中,通过播撒大量半径大于特定值的水滴,促进云滴碰并增长,进而形成雨滴。研究人员还了其他人工降水方法,如地面加热产生人工上升气流、利用特定物质吸收太阳辐射提升局地空气温度等。这些方法的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除了上述方法外,动力催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冷云催化产生大量冰晶,释放的潜热可以改变积云的宏观动力过程,从而增加降水量。这种方法的原理在于利用潜热改变云的内部环境,促使上升气流速度增大、云体扩展并延长其生命周期,最终增加进入云体的水分总量。虽然动力催化所需的催化剂量较大,但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增雨效果。
中国气象局及其下属部门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深入研究并应用多种人工降雨方法,以期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干预,缓解旱情。这些努力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深刻理解和对改善生活条件的坚定决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