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肉丸批发市场:文化遗产在现代焕发新生
随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我们意识到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在这个时代,文化遗产正在融入时代需求,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创新展示,文化遗产焕发新标签
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经成为一个展示文化遗产创新的重要平台。来自各地的文博机构展示了他们的“镇馆之宝”,如浙江省博物馆的良渚“琮王”、元代龙泉窑青瓷葫芦瓶等,这些精品文物的展出让人们更加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地还通过直播、开放考古工地等形式,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贴近百姓,文化遗产在身边“活”起来
文化遗产只有贴近百姓,唤起百姓参与,才能真正“活”起来。广州的“波罗诞”千年庙会、长春的满族说部演出、广西桂林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竹编工艺等活动,都让人们亲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专家看来,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活动的形式日趋多元,各种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项目不断增加,让老百姓能切实体会到文化遗产并不遥远。
三、融入时代,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数字化时代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借助互联网,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方式变得更加生动。一些地方的文博机构通过直播的形式,将文物修复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展现出来。云南的“文化云南云”微信公众平台也让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了解非遗文化、获取文化资讯、预订文艺演出。
融入时代,融入需求,文化遗产正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从精品文物的展出到非遗项目的表演,从考古工地的开放到数字化传承,我们看到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行动。让文化遗产融入时代,融入百姓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并贡献力量的伟大事业。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时代的共同记忆。通过创新展示、贴近百姓、融入时代,我们相信文化遗产一定能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共同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我们的生活因之而更美好。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云南省文化厅厅长李涛所提出的这一平台,无疑是一场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它不仅让百姓享受到了更为便捷、贴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为我们揭示了群众的真实偏好与需求,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从传统的“单向供给”向群众自主的“需求点单”转变。这种转变,就像是为公共文化服务量身定制的精准服务,让文化的魅力更加深入人心。
说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新颖和吸引眼球,更需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对于非遗而言更是如此。只有真正融入时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才能使其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在江西婺源县思溪村,一个上海人马志刚租下老屋改建成民宿的故事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每当提及此,人们总会想起那徽派建筑下的古朴生活,门前大片的油菜花田、古朴的木板桥下的溪水潺潺,还有那空气中弥漫的泥土气息。这就是他所构建的梦里老家,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地方。而这样的地方正是非遗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2008年诞生以来,始终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整体保护传承环境。婺源县作为其中的三大区域之一,更是成为了非遗保护的美丽缩影。在这里,春节的板龙灯、中秋的稻草龙以及丰收季节的晒秋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这片土地上流传。试想如果这些传统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传承,无疑会失去原有的韵味和魅力。
徽派建筑整体风貌的保护不仅保护了建筑本身,也带动了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像“徽派三雕”这样的非遗技艺,在零散修葺古民居构件时可能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但随着对徽派建筑的整体保护,非遗技艺也有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与此“融入时代、融入需求”是非遗传承的关键所在。真正有生命力的非遗都是被时代所需要的,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现代生活的点缀和丰富。
在这个创新与变革的时代,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创造活力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文化遗产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创新的推动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