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防范:深化理解与应对策略
作者:高兴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随着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互联网金融风险作为重大风险的主要内容,其防范与管理更是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
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经济是体,金融是血。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迅速发展,各种潜在的金融风险也逐渐显现。影子银行风险、外部冲击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隐患若处置不当,将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稳妥地防范和处置这些突出风险点。
对于如何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一、加强金融法治建设,重点整治非法套利等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
二、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和其他各方的责任。地方应加快转变发展理念,规范国债举债行为;加强金融监管,统一标准,培养科技型金融监管人才,提高监管水平;降低国企杠杆率,强化国企资产负债约束,明确、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关系。
三、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同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四、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需管好钱袋,既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又防范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对于我国正处于的高质量增长阶段尤为重要。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资源化解风险,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广泛合作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仍需警惕各种隐藏的风险点。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确保我国金融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
聚焦金融领域发展,我们必须致力于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决控制货币信贷,防止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这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货币政策需要平衡稳增长、调结构和总量控制的关系,既要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又要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避免货币供应过度宽松带来的风险。
我们还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提升我们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参与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构建全面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央行作为金融体系的稳健守护者,必须承担起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责任。我们要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防止金融风险在不同机构和不同市场之间的传染。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基础设施进行统筹监管,逐步将各类重大金融活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纳入监管范畴。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务之急,我们要着眼于优化和调整金融体系的结构。长期以来,我国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的70%以上。为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我们有必要全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拓宽直接融资的渠道。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也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在全市场稳步推行注册制,推进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等基础性制度的改革,让市场定价机制更加有效,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市场。
我们还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强直接融资的包容性,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我们要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推动上市公司治理改革和完善,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让这些公司充分发挥创新引领者和行业领袖的示范作用,引领更多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互联网金融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要关注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如何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管理?这需要我们从多方面着手,持续关注并及时应对。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本站动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年2月15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