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一名年仅四岁的女童晓月(化名),因高烧不退,体温飙升至接近41℃。面对孩子的突发状况,父母采取了使用酒精湿敷的方式来尝试降温。他们所使用的酒精浓度高达75%,且频繁地擦拭孩子的额头、腋窝、腹部和四肢。这一举动导致了孩子急性酒精中毒,出现了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和大脑功能受损的状况,最终孩子被紧急送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抢救。
医生的解释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操作的危险性。儿童的皮肤较为薄嫩,发热时毛细血管扩张,酒精能够迅速通过皮肤被吸收入血液,从而导致急性酒精中毒。这时,孩子可能会出现呕吐、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而如果大量酒精进入血液,还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或死亡。
在这个案例中,父母持续使用高浓度酒精湿敷,并且没有控制擦拭的频率和范围,这导致了酒精在孩子体内蓄积。在治疗过程中,孩子因为代谢性酸中毒的加重,出现了嗜睡、双眼上翻凝视等症状,最终陷入昏迷。
除此之外,医生还提醒,其他的退烧方式同样存在风险,不可轻信。比如“捂汗”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引发脱水;“退烧针”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并且对婴幼儿存在禁忌;而“刮痧/捏痧”则容易损伤儿童娇嫩的皮肤,引发感染。
那么正确的退烧措施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用温水(约32-34℃)擦拭孩子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一定要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控制剂量。如果孩子持续高烧(≥39.5℃)、精神萎靡、抽搐或服药后无改善,应立即送往医院就医。
晓月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经过ICU的抢救和一周的神经内科康复治疗,虽然晓月已经苏醒,但她的语言功能仍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医生强调,对于儿童发热这种情况,家长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避免盲目相信民间偏方,以免给孩子带来更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