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们在家中表现良好,却在公共场所变得不守规矩时,家长们往往会感到困惑和尴尬。通常,人们会指责孩子没有教养,但我认为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家长未能为孩子树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比如,在带孩子出门前,家长们可以先与孩子沟通目的和规则。告诉孩子我们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以及在公共场所应该保持安静、不随意发脾气等。如果孩子无法遵守这些规则,我们可以选择暂时离开,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
夏天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当她在餐厅大声哭闹时,我们会立即带她离开现场,在外面安抚她的情绪,而不是在餐厅内大声呵斥她。有些家长可能会在餐厅内直接大声喝止孩子的行为,但我们会先向同桌的人道歉,然后迅速带孩子离开。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夏天在餐厅不愿意坐下吃饭,大喊大叫。我告诉她如果不安静就会带她出去。虽然有人建议我对孩子温柔一些,但我解释说我已经在和孩子沟通了,我们需要的是让孩子理解她的行为不能影响到其他人。
有些家长虽然会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他们的方式往往不痛不痒,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也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孩子就不会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相反,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用“为什么”来替代简单的“不行”。
例如,当夏天在餐厅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时,我告诉她为什么我会生气。不是因为她的粗心大意,而是因为如果她烫到自己还好,但如果热水溅出来伤到了别人怎么办?这样她就会明白我的担忧并更加小心。与孩子沟通时应该解释原因而非仅仅下达命令。
孩子在公共场所兴奋是很正常的,但父母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公共场所的规则和界限。当孩子大声尖叫、奔跑嬉闹时,父母应该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在公共场合说孩子会丢脸而选择忽略问题。但这其实是对孩子和其他人的不负责任。发生问题应该在当下解决而不是回避。我们可以将孩子带到外面去处理问题然后再次沟通而不是当众批评孩子这样既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想让孩子在公共场所懂礼貌就需要家长从小为孩子树立规则和界限并引导他们理解这些规则和界限的重要性。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不是简单地命令他们“不要这样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