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上海浦东新区金鼎首府,一场关于精装修房的争议在业主间持续发酵。2022年,一群业主在购置心爱的“样板房”时,除了支付房款,还额外承担了81万至144万元不等的软装费用,期望能够轻松搬家入住。其中朱女士深有体会,她以近千万的价格购得一套价值百万的房产,并为软装付出了高达百万元的代价。在期待的交房日——2024年到来之际,业主们发现他们所期待的温馨家园并非如此。
开发商提供的家具问题重重。这些家具的价值与业主支付的金额存在严重不符。业主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比对,发现软装家具的总价值仅约人民币两万元,与他们付出的百万巨款形成了极为不协调的对比。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家具无一例外缺乏基本的资质证明:没有单件发票、产品说明书及合格证等必要文件,被质疑为“三无产品”。除此之外,家具的质量也让人堪忧,材质粗糙、做工简陋,与样板房中展示的精致截然不同。
争议的焦点不仅在于这些明显的差异。业主们质疑开发商未明确软装费用的构成和定价的合理性。合同中的模糊条款并未约定家具的品牌及采购清单,使得业主们的维权之路变得艰难。这种遭遇并非个例,其他购买样板房的业主同样遭遇了类似问题,他们联合起来,要求开发商公开采购明细并退还差价。此事在公众中引发了关于精装房附加收费透明度的热议。一部分人认为软装费用可能涵盖了设计、搭配等隐性成本,然而业主们坚决表示,实际交付的家居与开发商的宣传和承诺存在明显的背离。目前,业主们正在积极维权中,希望开发商能够正视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场风波仍在继续,未来如何发展尚不得而知,但无疑给整个房地产行业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