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南大学化工学院的杜明亮教授及其团队在新型能源转化催化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的研究成果连续两篇学术论文被国际知名化学杂志ACS Nano接收并发表。这些论文揭示了新型催化材料在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燃料电池等高效能源转换装置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具有新兴金属纳米材料形态和电子特性的催化剂至关重要。杜明亮教授团队的研究聚焦于通过设计合成一种高效且稳定的氧还原反应(ORR)电催化剂,以期提高其性能并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该催化剂由几层二维原子金属烯层组成的Fe掺杂超薄多孔Pd金属烯(Fe-Pd UPM)。这种独特的材料设计使得催化剂在0.9 Vvs.RHE时的质量活性显著增强,分别是商业Pt/C和商业Pd/C的6.29倍和10.08倍。Fe-Pd UPM还表现出增强的稳定性,并且在经过10000次循环后质量活性仅损失5.1%。这些成果为合理设计和合成用于生产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电催化纳米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上述成果外,该团队还在CO2电化学还原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CO2还原产物中CO的催化选择性受限的问题,他们通过利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作为纳米反应器,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应变效应的双金属纳米合金催化剂。这些催化剂能够有效调控与反应中间体COOH以及CO的结合能,从而提高反应的最终活性。其中,PdNi合金的CO法拉第效率高达96.6%。该研究不仅为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揭示了应变工程在调控合金催化剂的电子结构中的关键作用,建立起应变与CO2RR催化活性及选择性之间的构效关系。
Fe–Pd UPM的合成奥秘:从理论计算到实践应用的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江南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推出了一种令人瞩目的新成果:一种高效且可持续的Fe–Pd UPM合成技术。你是否想过它的合成过程是如何实现的?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让我们关注其合成过程的示意图。这张图展示了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每一个步骤,如同一张蓝图,指引着我们走向成功。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一窥合成的全貌,感受到科研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技术水平。
理论计算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江南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理论计算,证实了应变松弛效应的产生及其对CO2RR性能的调控。这一发现为合成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使我们对材料的性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高温环境下,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限域作用产生了PdNi合金的应变松弛效应。这一合成策略的实施,不仅展示了科研团队的创新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效、可持续的合成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有效地控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为新型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的公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南大学新闻网对此进行了及时的报道,编辑蓝淑琪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希望通过这篇报道,读者们能够对这一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科研人员的热情和执着。
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科研团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期待未来这一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也感谢江南大学新闻网的及时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研究的成果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