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毛细血管瘤,一个让许多家庭忧虑的病症,尤其在婴幼儿群体中更为常见。它在婴儿出生后的前三个月内发生概率最高,随后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病情发展迅速。对于原发于眼睑皮肤的患者来说,这种瘤体可能在短短的一到两个月内就影响到整个眼睑和脸颊。虽然大多数儿童在一岁后病变会趋于静止,并可能自发消退,但这一过程的具体表现却因人而异。
根据著名学者Margileth的观察,儿童皮肤血管瘤在三岁时的自发消退率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三十,四岁时更是高达百分之六十,到了七岁则消退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十六。对于Basta眶内毛细血管瘤而言,这种自然消退的现象则较为罕见。血管瘤的症状和体征与其发病部位和范围息息相关。大致可以分为表面型、深层型和综合型三种类型。
表面毛细血管瘤是三种类型中最常见的,它局限于真皮层,主要出现在婴儿出生后的一个月内。随后在一个月内迅速生长。这种瘤体可以单独出现在眼睑皮肤上,也可以出现在身体其他部位。其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晰,略微凸起,呈现出明亮的深红色。由于其表面有许多小凹陷,酷似草莓,因此常被称为草莓痣或草莓血管瘤。小的病变仅呈点状,而大的病变则可能影响整个眼睑和面部。用手指压迫时,它会褪色;当手指离开后,它会恢复到原来的红色。轻微的划痕或擦伤都可能导致出血。在病变自行消退的过程中,血管瘤会逐渐变薄,中心区域出现正常皮肤或放射性褪色斑。一旦自发消退完成,基本上不会对外观造成影响。
深层毛细血管瘤则更为复杂,它常常侵入眼睑深层和眶隔后部。少数病例仅限于眼眶周围和中心间隙。主要发生在上眼睑内侧,局部表现为肥厚或扁平隆起。皮肤或结膜呈现紫蓝色。当婴儿哭泣时,肿瘤会增大。肿瘤可能会侵入整个眼睑,导致肥大的上眼睑下垂并覆盖瞳孔,从而影响视觉发育。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弱视和斜视等严重后果。这类肿瘤的外观光滑,硬度介于橡胶和柔软之间,边界模糊。血液供应丰富的肿瘤甚至可以看到其微小搏动。三分之一的肿瘤位于眼眶前部,使眼睛向下移动。而位于球后部的肿瘤则会引起眼球突出。当肿瘤细胞侵入眼外肌时,还会影响眼球的运动功能。
综合型毛细血管瘤是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它不仅侵犯真皮层还向深层扩散。这种类型的血管瘤兼具表面型和深层型的症状和体征,如草莓痣、眼睑肿胀、眼移位以及突出等。由于其生长迅速且范围广泛,可能导致眼眶畸形,给家庭带来极大的恐惧和焦虑。
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诊断虽然基于病变的形状和特殊颜色并不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当眼睑颜色没有明显改变时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医生通常会借助超声波、CT和MRI等先进的医疗检查手段进行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