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被称为“第四高”,近年来在我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4.0%,而在青年男性中更是高达32.3%,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为了深入了解高尿酸及其引发的痛风问题,光大银行·大健康系列直播的第四期节目特邀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内分泌负责人徐文明副主任医师,与全国健康节目金牌主持人林欣一同走进医联媒体直播间,与网友们深入探讨痛风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引发痛风发作的诱因呢?徐文明副主任医师指出,痛风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代谢综合征中的一种常见组分。当尿酸在血液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结晶并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时,就会引发痛风。而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红肉等,以及酒类,都是引发痛风的重要因素。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缺乏运动、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等,也可能导致身体代谢异常,从而引发痛风。
那么,尿酸超过多少才会得痛风呢?徐文明副主任医师分享到,在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的情况下,即可诊断高尿酸血症。而大约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会发展为痛风。
痛风的症状包括关节炎、尿酸盐性肾病和肾结石等。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中青年男性常见的症状,常常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或踝、足背、膝等关节。而痛风石则是未经治疗的患者在首发症状10年后可能出现的,常常出现在一些特定部位,如第一跖趾、耳廓、前臂伸面等。
对于痛风的治疗,非药物治疗是总体原则,包括生活方式的管理、饮食控制、减少饮酒、运动、肥胖者减轻体重等。在饮食方面,需要限制高嘌呤的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内脏、贝壳和沙丁鱼等,并减少中等量嘌呤食品的摄入。在急性期治疗时,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应用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一线治疗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联合用药。
痛风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健康问题。通过深入了解其诱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痛风的发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也是预防痛风的关键。在初始降尿酸治疗的三到六个月期间,采用口服小剂量秋水仙碱,每日一到两次,每次剂量为0.5毫克。当秋水仙碱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或存在用药禁忌时,医生可能会考虑采用低剂量的非甾体抗炎药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果上述两种药物存在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还可以选择使用小剂量的泼尼松,每日剂量在5到10毫克之间,以预防痛风的发作。
近期的研究表明,采用小剂量起始,逐渐调整药物剂量的降尿酸方案,能够有效减少痛风的发作,甚至可能替代部分药物的预防治疗。这一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对于关心尿酸问题的朋友们,观看直播回放“尿酸高一定会得痛风?医生为您解答真相”,或许能为您心中的疑惑带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