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女人健康 >

抢救“头痛”的孕妈妈!颅内静脉窦血栓,逸仙多学科团队“教科书式”抢救

  • 女人健康
  • 2025-02-12 11:59
  • 来源:www.renliuw.cn
  • 无痛人流手术

邱女士的孕期之旅原本应是喜悦的等待新生儿的到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头疼”却将她推向了生命的边缘。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引发的颅内高压、大脑额叶出血和脑疝,使她的生命一度垂危。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一场与死神的较量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妊娠的喜悦被这场病痛所掩盖,邱女士的生活仿佛进入了一场噩梦。来自广西贺州的她,在怀孕7周时出现了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起初,她和家人并未在意,以为是正常的妊娠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头痛的症状并未缓解,反而不断恶化。

在当地医院就诊数日,不仅头痛的谜团未解,还发现了血小板逐渐降低的情况。这令邱女士和家人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他们毅然决定前往广州求医。

经过多家医院的辗转,邱女士被送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值班医生发现,此时的邱女士已经意识模糊,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肢体偏瘫。医院立即为她开通了绿色通道,进行了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双侧额叶静脉性脑梗塞伴出血,左侧大脑半球明显肿胀,中线结构移位。进一步的检查发现了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形成。

这意味着邱女士的头痛并非妊娠的正常反应,而是由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的。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处理。

邱女士的病情还在不断恶化。急诊血常规检查发现,她的血小板计数严重偏低,这增加了全身(包括颅内)出血的风险。

医院急诊科曾朝涛副教授当机立断,采取了多种治疗措施,并迅速联系神经科、神经外科、妇产科、血液内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全院大会诊。

在唐亚梅教授和杨新光副教授的领导下,神经科介入团队为邱女士施行了“急诊颅内静脉窦取栓术”。这是一场生死时速的抢救,任何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但手术成功挽救了邱女士的生命。术后经过治疗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邱女士终于度过了危险期。现在她已逐渐康复并准备回归正常的生活。这次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同时也感受到了医护人员无私奉献和拯救生命的坚定决心。这一切让她和她的家人倍感感激同时也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并感恩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面对患者颅内严重的血栓危机,医者施展妙手,勇闯生死关口

手术室内,面临邱女士颅内静脉窦承载的沉重血栓负荷,医疗团队如同穿梭在生与死的狭窄通道。手术团队不惧困难,反复进行十多次取栓操作,耗时四个多小时,终于成功从邱女士的颅内静脉窦中取出了大量暗红色的血栓。这一重大突破,显著改善了她的颅内静脉窦回流,为其后续治疗铺平了道路。

手术结束后,邱女士被迅速转送至重症监护室(ICU)。在ICU何志捷主任的引领下,医疗团队展现了惊人的专业水准和高度责任心。血液内科谢双峰教授经过深入研究,明确了患者血小板降低的罕见原因,为调整抗凝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神经科与神经外科专家则根据颅内压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为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力保障。医务科、产科、超声科、检验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团队也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共同为邱女士的恢复保驾护航。

在这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旅程中,邱女士逐渐走出了“鬼门关”。经过一系列科学、系统、全面的治疗与护理,她的意识逐渐恢复,右侧肢体乏力也开始好转。最终,她顺利从ICU转入神经科普通病房。神经科何蕾副教授的悉心治疗,使邱女士的康复日见成效,所有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最终完全恢复。

此刻的邱女士,已然重获新生。而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医术的奇迹,更是多学科团队不懈努力的成果。在图2中,我们见证了介入手术的艰辛与成功;在图3中,邱女士与弟弟及医疗团队的温馨合影,展现了人与人的情感与信任;而图4的感谢信,更是对医疗团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馈。

(通讯员:黄睿、潘经锐、李晨光;图片由医院提供)

无痛人流